大陸中心/實習編輯葉定豊報導
蜀漢主君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後,退守白帝城並著手進行託孤,但奇怪的是,劉備卻做出一個十分矛盾的任命,「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李嚴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這讓諸葛亮沒有掌握軍權,難成為蜀漢的一把手,而有軍權的李嚴卻必須留在永安,這個任命讓2人在劉備死後的8年內明爭暗鬥,導致北伐失敗。
究竟劉備的任命有何意義,首先他任命諸葛亮為一把手、李嚴為二把手,李嚴卻手握內外軍權,成為「蜀漢總司令」,在這狀況下,諸葛亮根本不算是真正的一把手。更奇怪的是,李嚴雖然有軍權,卻被排除在蜀漢權力中心的成都外,留在永安,這樣他根本沒辦法行使權力。
那麼劉備怎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有2種說法,一種是為了鞏固劉禪的位置,劉備知道,要讓自己的兒子坐穩皇位,就需要分權制衡,讓蜀漢內部製造矛盾。身為一把手的諸葛亮沒兵權,二把手李嚴有兵權,卻不在權力中心,如此一來劉禪的地位就會十分穩固,也有操作空間。因此劉備的這個任命,就被後人怒罵:「帝城託孤,是劉備給諸葛亮演戲,在試探諸葛亮忠心罷了。」
▲劉備為了鞏固劉禪的地位、避免東吳入侵,做出2個十分矛盾的任命。(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另一種說法是,蜀漢當時的現狀逼迫劉備必須做出這樣的決定,由於當時蜀漢大敗,也沒有替關羽報仇、奪回荊州,為了防止東吳一鼓作氣滅了蜀漢,劉備才待在永安,並任命李嚴待在永安,守住國門,防備東吳的進攻。這於哪種說法比較正確,見仁見智,但由於劉備這個決定,也造成蜀漢無法再度崛起。
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劉禪的相父,朝中大小事務都是諸葛亮說得算,李嚴也在永安盡心盡力,防止東吳入侵,讓蜀漢重回正軌,一開始確實有收到效果,但等到諸葛亮再次和東吳談和,李嚴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再加上諸葛亮決定北伐,2人的矛盾因此爆發。隨著時間的推移,蜀漢重新和東吳聯盟,李嚴也失去作用,被迫調回成都。這時諸葛亮要北伐,又向李嚴索討軍權,因此李嚴就要求,把益州東部的幾個郡分割出來,設置巴州,自己要當巴州刺史。
這樣的行為就是要劃分彼此的勢力範圍,諸葛亮當然不願意。李嚴為此感到不滿,又提議,「乾脆你諸葛亮『受九錫』得了!」,在古代「九錫」是皇帝能給的最高賞賜,曾「受九錫」的人大多數都是篡位者,諸葛亮當然知道這個意思,因此嚴厲拒絕,2人的樑子就此結下。之後諸葛亮讓李嚴率軍支援漢中,江州則由他的兒子接管,整起事件才告一段落。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被李嚴的1封信害慘。(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但李嚴還是不滿自己受制於諸葛亮,為了主導兵權,2人在朝中暗暗較量,這卻導致諸葛亮的北伐以失敗告終。西元232年,恰好是劉備死後第8年,諸葛亮進行第四次北伐,當時徹底失去軍權的李嚴替諸葛亮籌集糧草,但他不服輸,在蜀軍占盡優勢時,李嚴故意寫信稱:「糧草不足!」,對此諸葛亮不得不撤軍,蜀軍回到成都後,李嚴又裝傻:「糧草足足的,你咋就回來了?」
好在諸葛亮有把書信留下來,才讓真相大白,李嚴也因此被諸葛亮罷免,但第四次北伐就以失敗告終。就因為劉備死前的任命,讓李嚴和諸葛亮進行長達8年的內鬥,最後導致諸葛亮北伐次次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