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獨/內政部揭露「大咖炒房」資訊?專家示警:你們要小心了

記者陳韋帆/台北報導

內政部今(5)日揭露「法人擁多房比例與短期交易」資料,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章定煊接受《三立新聞網》專訪獨家分析指出,不少「大咖炒房」就是使用法人買賣,內政部特地揭露資訊,警告意味相當濃厚,利用這種方式炒房的人,都要小心了。

▲內政部指出,目前法人擁有4房以上數量達73.55%,囤房現象相當明顯。(示意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內政部指出,2020年Q4法人擁有「多房比例」及「短期交易行為」均明顯高於自然人。以住宅數統計,自然人共擁有687.4萬宅,其中「擁有4房以上」共44.1萬宅僅占比6.42%;法人共擁有46.34萬宅,「擁有4房以上」則有34.08萬宅,占比高達73.55%,囤房現象明顯。

另外,2020年Q4,持有一年內即出售住宅的比例,自然人為9.74%,非不動產及營建工程業法人的短期交易比例則高達54.51%,顯示法人的住宅短期買賣行為相當頻繁。

▲章定煊表示,政府公布數據,代表已經留意到「炒房大咖」,是一種示警。(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章定煊分析,單從兩筆數據就會發現,不少「炒房大咖」就是利用法人名義購屋,一般民眾或許對法人定義不清楚,簡單說,大量擁有房地產的法人,有一般公司行號、銀行、營建業以及相關行業三大類,他指出「我說的『炒房大咖』就是講一般公司行號。」

「營建業以及相關行業」占比約12.8萬戶,他說,營建及相關行業擁有大量房地產相當正常,賣不完的餘屋就會在建商手上,而建商無法支付款項時,有時也會用房子抵債,所以會擁有大量房產;「銀行」占比較少,通常是被迫擁有房地產,當融資的建商倒閉,僅剩「房地產、爛尾樓」可以抵債時,銀行就會取得,但也無法長久持有,僅能靠拍賣方式換成金流。

「一般公司行號」占比高達約35.9萬戶,章定煊指出,一般公司可就不同了,時常用董事長、總經理或各類主管必須擁有「宿舍」名義置產,但實際上根本就是投資行為;也有不少超級包租公、包租婆,乾脆成立「投資公司」,買了房子就是要出租,但營業稅最多只會課到20%,相較原本40%、50%綜所稅大幅降低。

此外,還有許多超級富豪,以法人名義購買多筆房產,直接以公司名義販售,移轉時僅移轉公司,房產雖然隨著公司一併移轉,但卻無法課徵房地合一稅;甚至在繼承規劃上,直接以「公益之名」成立法人,讓政府一毛錢的稅金都課不到。

章定煊說,目前政府僅公布數據,尚未有實質行動,有可能是警告「炒房大咖」們約束自我行為,但也有可能是即將祭出下一步打房政策的示警,但無論如何,公布數據,就是在提醒「炒房大咖」們,政府已經在關心你們了,建議有這樣投機行為的大咖們,提早做好心理準備與財產重新配置,否則政府一旦出手,炒房大咖將無所遁形。

 

#三立獨家 Exclusive

【2024世界棒球12強賽】台灣隊火力全開戰勝美國隊 賽後記者會談勝負關鍵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