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潮健康
國內新冠疫情嚴峻、確診人數與日俱增,造成民眾不小的恐慌。除了各大藥局前排滿待領快篩試劑的人潮,醫院急診室更擠進欲採取「PCR篩檢」的民眾。重症醫學專家黃軒在社群平台指出,一窩蜂擠進醫院的行為,恐將限縮真正需要救治者的權益,建議民眾出現症狀後再就醫,或多利用「視訊會診」以避免出入醫療場所。
疫情讓醫護人員「集體爆肝」? 研究曝:急診室過勞率高達64%
黃軒醫師表示,先前《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期刊》(IJERP)的研究曾表明,在先前疫情大流行期間,美國民眾瞬間湧入醫院,造成急重症醫護人員的過勞現象(Burn Out),約佔整體的49.3%-58%;日本於2020年面臨第一波疫情時,醫護人員亦超過半數呈現過勞;且經過第二、第三波疫情後,過勞現象依然持續產生。
另一則刊載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期刊》的研究則指稱,最前線的急診醫護人員,過勞現象最為嚴重,約64%;第二嚴重則是重症醫護人員,佔56%;最後則是呼吸治療師,約55%。年輕住院醫師的過勞現象(48%),甚至不亞於主治醫師。
因此,黃軒醫師呼籲,民眾於疫情期間應盡量避免擠進急診室。若使醫療量能負載過重,醫護人員將難以救治真正需要緊急救護的病人。
「不要只記得自己要『PCR』,卻忘了有更多的人可能需要『CPR』!」
身體不適先考慮「視訊會診」 出現「4症狀」再考慮就醫
身體不適先考慮「視訊會診」 出現「4症狀」再考慮就醫
縱然醫療資源有限,急診醫護人員負載量容易過高,黃軒醫師仍呼籲民眾,當身體出現特定症狀時,可能為確診的前兆之一,此時仍需及時就醫釐清病情。以12歲以下兒童而言,若出現以下症狀需「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
1. 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
2. 退燒後活動力持續不佳。
3. 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過喘或胸悶胸痛。
4. 持續性嘔吐、頭痛或腹痛。
5. 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
成人則須特別留意以下症狀:
1. 持續性胸悶或胸痛。
2. 意識不清。
3. 呼吸急促。
4. 皮膚/唇色/指甲床顏色發黑。
若合併血氧飽和度低於94%、抽搐、肢體冰冷和皮膚斑駁,建議立即撥打119由同住親友送醫。
黃軒醫師表示,「分艙分流」不僅是醫療專業人員的工作,也是民眾必須學習的危機處理方式。若自覺身體不適或有就醫需要,建議民眾多加利用視訊會診等資源,由專業醫生先行診治,將比逕自前往急診室更加安全,亦能避免病毒傳播鏈持續擴大。
延伸閱讀:
一篇文章搞懂「快篩實名制」! 哪些人需要使用? 篩檢陰性不代表沒確診?
單日確診數破萬! 疫苗「打好打滿」仍可能染疫? 醫師列舉「3情境」助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