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身心科醫師陳柏安(左)、周伯翰(右)分享思覺失調症病例與長效針劑治療效果。(圖/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提供)
國片《瀑布》描述了女主角(金馬影后賈靜雯飾演)在新冠疫情居家隔離期間和女兒發生爭執,情感撕裂,追根究柢才發現是思覺失調症搞鬼。思覺失調症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關係衝擊甚鉅,且病情反覆發作,將使大腦一步步惡化,口服藥物療效到後期往往因患者的順從性下降而打折。如今長效針劑為患者降低就醫的不便,也不再因忘記吃藥而症狀復發。
一名幼稚園教師從5年前開始,上課時經常覺得同事在背後議論自己,起初不以為意,但漸漸覺得連路人都在談論她,即便身邊沒有人,耳邊也會出現議論言語,令她不堪其擾,連帶影響工作表現。
這位幼教老師決定前往精神科求診,醫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必須長期服藥控制病情。所幸她服藥後狀況逐漸改善,可惜因工作忙碌,時常忘記服藥,導致病症復發影響工作。
她前往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就診,在陳柏安醫師的建議下,每月固定接受「抗精神病藥物長效針劑」治療,症狀逐漸穩定,不再因忘記服藥而導致病況不穩,總算可以專心在工作上,也不再覺得受到別人的議論,生活逐漸返回正軌。
▲經過長效針劑治療,思覺失調症患者腦功能改善。(圖/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提供)
陳柏安表示,思覺失調症屬於精神科的慢性疾病,多發病於青少年晚期到成年早期,發病率佔總人口約1%。症狀包含妄想(堅信的錯誤信念,常見被害妄想、關係妄想等)、聽幻覺(耳朵聽到不存在的聲音,多為人聲)、混亂的言語及行為,以及其他負性症狀(人際退縮、表情淡漠、自我照顧功能喪失)、認知功能障礙和情緒症狀等,容易造成現實感混淆,長期甚至會造成大腦功能喪失。
思覺失調症無法單靠抽血或影像檢查診斷,必須由精神科醫師透過臨床會談診斷,且初期症狀不易察覺,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期。
身心科醫師周伯翰強調,思覺失調症的黃金治療期為「發病前5年」,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發病前5年大腦功能會迅速下降,因此趁這段時期就醫服藥是很重要的。現實情況是,患者往往在病情穩定後服藥順從性下降,導致症狀復發,影響大腦功能。
陳柏安指出,近年隨著醫療進展,新的抗精神病藥物針劑副作用很少,有些針劑1個月打1次,甚至可以3個月打1次,減少患者就醫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