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潘璋是東吳名將,立下不少戰功。(影視圖/翻攝百度百科)
在《三國演義》中,東吳的潘璋是個「打醬油」的小角色,雖然有過幾次出場,但都被對手打敗,最後還因為奪取了青龍偃月刀,被關羽兒子關興斬殺。然而小說畢竟是杜撰的,真實歷史上的潘璋其實非常厲害,不僅名列「江東十二虎臣」,還擒關羽、破劉備,擊敗了曹魏大軍。
根據史料的記載,潘璋字文珪,是東郡髮幹(今山東冠縣)人。東漢末年流寇四起,不少人都被迫逃離家園來到江東避難,潘璋也是如此。建安元年(196年),15歲的孫權出任陽羨長時,潘璋開始跟隨孫權左右,孫權十分喜歡他,讓他去招募軍隊,潘璋招到百餘人後,征討山賊立下戰功,在負責吳郡治安期間,盜賊不敢再來,並一個月內平定所有亂事,於是名聲開始為人所知。
▲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潘璋所擒獲。(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建安二十年(215年),潘璋跟隨孫權攻打合肥城,遭到張遼的突襲。在交戰的過程中,陳武戰死,宋謙、徐盛皆負傷敗走,東吳軍隊大敗。關鍵時刻,潘璋站了出來,他親手斬殺了兩名逃兵,然後督率軍隊與張遼作戰。孫權對潘璋的舉動十分讚賞,戰後加封其為偏將軍,駐紮在半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兵偷襲荊州,潘璋也參與了這場戰鬥,其部下馬忠擒住了關羽、關羽兒子關平及都督趙累等人。為表彰潘璋的戰功,孫權任命潘璋為太守、振威將軍。在甘寧死後,孫權又將甘寧的部下劃歸潘璋統領。關羽拒降遭孫權斬首後,劉備親率大軍征討東吳,潘璋在夷陵之戰中表現仍然很亮眼,「斬備護軍馮習等,所殺傷甚眾」。被封為平北將軍、襄陽太守。
▲劉備不顧諸葛亮的反對,親自率軍征討東吳為關羽報仇。(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面對魏主曹丕派出三路大軍征討東吳,潘璋依然毫無懼色,靠著奇計以寡擊眾,大破魏軍。當時魏將曹真、夏侯尚等圍攻南郡的朱然,夏侯尚分前軍三萬人造浮橋,渡過百里洲上,吳將諸葛瑾、楊粲合兵前往未能解救,魏軍每日都有士兵渡河,情況危急。
眼見大軍壓境,潘璋認為魏軍開始時氣勢強盛,江水又淺,還不是時候與他們決戰。於是率軍到魏軍上流五十里,割下數百萬束蘆葦,縛成大筏,準備點燃後順河水而下,燒毀浮橋。筏剛做完,曹丕便因董昭警告而命夏侯尚撤出,黃武六年(227年),孫權親自率軍在石陽迎擊魏軍,吳軍大勝。
▲《三國演義》中,潘璋遭關興所殺,是虛構情節。(影視圖/翻攝百度百科)
229年,孫權稱帝後,潘璋被封為後將軍,後於嘉禾三年(234年)病逝。值得一提的是,潘璋為人極為粗猛陰險,禁令嚴肅,好建功立業,率領的兵馬不過數千,但戰鬥時卻如萬人。每當戰爭結束,便會設立軍市,其他軍隊沒有的,都會來潘璋軍求取。
▲潘璋嗜酒好賭,兒子潘平也是無賴,因行為不端被流放會稽。(影視圖/翻攝百度百科)
但他性格愛賭博、游蕩、嗜酒,後成為將軍,生活又過於奢侈,老了後更嚴重,所用的、所穿的都有僭越之嫌。甚至曾數次殺死富裕的吏士、軍兵,奪取其財物,不遵守法律。監司曾多次奏給孫權知,但孫權珍惜其功勞,而不過問。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潘璋時寫道:「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脩,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足見潘璋在東吳居功厥偉,絕對不是《三國演義》中跑龍套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