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不少民眾總是對食物抱持著「天然的最好」的迷思,認為與其吃加工食品,吃天然的食物更有益健康。甚至誤以為路邊採摘的野生植物、蕈類或是海裡捕捉到的各類海鮮最能滋補養生,卻忽略了有些食物會含有天然毒素。若不小心誤食,輕則傷身,重則有致命的危險,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姑婆芋。(圖/食藥暑提供)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ILSI Taiwan)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醫學研究所於日前舉辦「食品中微生物及天然毒素危害性」研討會,同時舉辦「食物中天然毒素危害的認識與防治」記者會,邀請國內專精食物中天然毒素的專家,傳授天然毒素食品中毒的攻防術。
台北榮總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指出,雖然過去台灣天然毒素食物中毒案例數量一直都遠低於細菌及病毒相關之食物中毒案例,但天然毒素相關之食物中毒會因為毒素種類眾多、中毒症狀多樣化,且醫療院所多半欠缺相關檢驗設備與方法,因此有時不易確診。若想要避免誤食含天然毒素的植物、蕈類,最有效的方式仍須靠民眾增加相關知識,謹慎小心為上策。
據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台灣民眾最常誤食的有毒植物及蕈類有三種,共通點為它們的外觀皆與可食用的植物或蕈類相似,分別為:外型像芋頭的「姑婆芋」、像雞肉絲菇的「綠褶菇」、與野百合和月桃葉相似的「大花曼陀羅」。
有毒植物常含有生物鹼、配醣體或草酸鈣,食用後輕則發生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道症狀,重則造成中樞神經毒性、器官衰竭或休克死亡,因此看見不知名植物或野菇,應秉持「勿食用來路不明植物及蕈類」之原則,以免造成無法挽回之遺憾。若因食用不明植物或蕈類造成疑似食品中毒之症狀,不應催吐,以免造成吸入性肺炎。如有嘔吐物,可以將食餘檢體及嘔吐物保存,並緊急送醫,以利醫師判定中毒原因及後續診療之參考。
民眾或許會好奇,吃了東西身體出現異狀時,要怎麼判斷自己是吃壞了東西,導致細菌或病毒等微生物所引起的食物中毒,還是吃了有毒的食物導致天然毒素食物中毒?楊振昌指出,細菌或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症狀有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偶而會產生發燒或因脫水而產生頭暈及倦怠無力等症狀。但若出現了非腸胃道的不適症狀,如神智不清、出現幻覺、心悸或心臟跳動不規則、四肢麻木等,需高度懷疑是誤食了含天然毒素的動植物或蕈類所導致食物中毒。
楊振昌補充,如果是細菌及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若症狀不是太嚴重,可先自行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即可,未必需要立即就醫。但如果是誤食含天然毒素動植物或蕈類導致食物中毒,原則上皆應迅速就醫,以免產生嚴重的症狀、延遲毒性(如特定蕈類)或併發症。
▲圖/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提供
民眾該如何做才能將含天然毒素食物中毒的風險與危害降到最小?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彙整專家建議為:針對海洋天然毒素食物中毒,呼籲民眾避免食用大型魚類(超過3公斤)的肝臟和內臟,以及不明來源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此外,避免食用河魨,尤其是毒性較大的內臟部位,若欲食用也應先確認其品種,以及是否已去除有毒部位。
在食用不知來源、品種的海鮮時,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技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黃登福建議,可先在口中咀嚼幾下待1~2分鐘觀察身體是否有出現麻痺、刺痛等反應,若出現上述不適症狀,務必將口中食物吐掉,不能吞下,以免造成身體難以挽回的傷害。而若不幸食用有毒河魨時,應維持呼吸功能,並儘速就醫。除了食用會導致中毒之外,黃登福強調,在戶外也應避免與海洋生物接觸,通常色彩鮮豔、不怕與人類互動的生物大多有毒。
針對植物與蕈類中天然毒素中毒,楊振昌呼籲民眾應改正「天然的最好」的迷思,切勿摘採及食用來路不明的植物。若食用不明動植物、草藥或蕈類後出現身體不適症狀時,千萬不要誤以為是身體正在排毒,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醫師後續正確的診斷與治療。若已知是誤食姑婆芋中毒,則可先飲用較大量的牛奶或水稀釋治療。
▲圖/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