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一名21歲的男大生,是一名游泳選手,在一次的平日練習中不小心拐到腳踝受傷,打鋼釘固定,治療過程無法運動,飲食量卻跟受傷前一樣,熱量未控制,且愛喝含糖飲料,結果2至3個月後體重飆升五公斤,還發現自己多尿、口渴,由於有糖尿病家族史,媽媽驚覺不對勁,趕緊帶其至醫院檢查,竟是糖尿病找上門。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秘書長蔡景耀說,若是糖尿病患出現視力模糊、中心視線有黑影,很可能是黃斑部有積水,若不儘早前往眼科檢查,恐會失明。(圖/記者楊晴雯攝)
中華民國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許惠恒說明,全台罹患糖尿病人口約在180萬至200萬之間,而有95%以上都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他們的身體組織因長時間處在高血糖的環境當中,容易刺激發炎反應,而引發一連串血管性的病變。
許惠恒強調,在過去,糖尿病被視為中老年人才會罹患的疾病,不過近年因飲食西化,糖尿病已有年輕化的趨勢,約有4分之3的病患因肥胖、缺乏運動等生活習慣而引發第二型糖尿病。
導致糖尿病最重要的兩因素是,家族史與愛喝含糖飲料者。許惠恒說明,易罹患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包含有糖尿病家族史、心血管疾病、妊娠糖尿病、血脂肪異常等,他特別強調,「遺傳在先,後天影響在後」。糖尿病相關症狀如小便多、口渴、泌尿道感染、體重上升等。
此外,要特別注意的是,糖尿病是一種因胰島素缺乏或拮抗胰島素功能的因子出現導致血糖上升的疾病,而超過60%的第二型患者會有視網膜病變,也是20歲至65歲人口失明的主要原因。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翁林仲表示,在眼科門診中,除了常見於糖尿病患的眼睛疾病,如老花眼、白內障,最容易被忽略的即是「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
糖尿病會增加微血管管壁的通透性,一旦通透性增加,血管中的血漿不正常滲漏至視網膜中,就會造成黃斑部水腫。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秘書長蔡景耀說,視網膜是眼睛主要的感官組織,且黃斑部又位於視網膜中心,佈滿許多微細血管,黃斑部主宰著中心視力、具有辨別物體清晰度及顏色之功能,因此,若是糖尿病患出現視力模糊、中心視線有黑影,很可能是黃斑部有積水的情形,若不儘早前往眼科檢查,最終可能走向失明。
許惠恒說,罹患糖尿病20年,有七至八成會出現視網膜病變,其中有1至2成是黃斑部病變;另外4至5成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他進一步說,糖尿病患除了要維持良好的血糖及血壓控制外,也應該要注意常見血管併發症,可分為三「大」血管: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下肢血管疾病;以及三「小」血管: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周邊神經病變。
許惠恒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注意飲食控制、多運動、糖化血色素應控制在7以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有效降低併發症的發生。
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視網膜科主任黃奕修說,因應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眼科醫療團隊首創「護眼網App」,將糖友每日監測血糖的概念,結合到視網膜的檢測,透過簡單「護眼3步驟」,下次回診時就能擁有一份自己的病情紀錄表,可為協助醫師診斷的有利依據。
▲因應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眼科醫療團隊首創「護眼網App」。(圖/記者楊晴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