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翻攝自蘋果官網
文/傅瑞德
「Bigger than bigger」是蘋果前幾天在推出iPhone 6時,網站上使用的英文文案;台灣和香港網站上的中文翻譯是「豈止於大」,中國網站的版本是「比更大還更大」(但中國版已經在9月11日被換成了跟港台一樣的版本)。
說實在話,這幾個版本我並不是很喜歡。如果我來做的話,會有其他的翻法,但當然我的版本也不可能大家都滿意;只是對於文案這件事情,我有一些自己的好惡和原則,但這些原則不一定會導向更完美的結果。
先從好惡說起吧。如果要帶點文氣,我喜歡沾到一點古文典故、再加一點小增色的寫法(對不起我是老人),但不喜歡搞諧音、或是「為了文氣而文氣」,而「豈止於大」就屬於後者;如果要往這個方向翻的話,我會用「不只是大」這類比較直白豪氣的方式。
而「比更大還更大」基本上當然沒錯,也有大陸朋友為它翻案說「為什麼……不能翻譯成『比更大還更大』?」;當然可以,但重點不在於許多人批評的「無趣」(雖然確實很無趣),而在於完全脫離了英文版中的重要隱喻。
這一點港台版本的「豈止於大」也一樣,只是看起來比較文氣的寫法掩蓋了和英文原意的脫鉤。
我在大約從1998年到2010年前後,陸續擔任過多年蘋果官網中文版的編譯;最後幾年則是直接前往蘋果美國總部,在產品上市前擔任中文網站和行銷文字的最後編譯和審稿;所以我對於蘋果在這方面的作業、以及文字標準略知一二。那幾年的簡體版基本上也是參照我的版本,然後再經過當地化潤飾,所以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當然,這並不代表我的版本完美或權威,只是交代一下我跟這件事情的關係而已。:P)
回頭來說,「Bigger than bigger」到底有什麼字面以外的意義呢?我相信主要並不是(我不敢說絕對沒有,但即使有也不是討論重點)某些人說的「性暗示」,而是一個常常被用於形容「很重要/很了不起」的片語「larger/bigger than life」(其中使用「large」的形式比較常見)。例如:
To me, he is larger/bigger than life.
(簡譯:對我來說,他比什麼都重要/了不起。)
換言之,如果我對原文沒有誤解的話,無論是最原始的中文譯者也好、之後批評各版本翻譯的說法也好,如果沒有讀到這層意義,我認為都是不夠成功的。
(截至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到評論文章提到這一點;如果有的話算我落後了,請多指教。)
就我的理解,蘋果用了「Bigger than bigger」這句文案,除了連用兩個「big」強調這次螢幕變大以外,想表達的是「有很多比光是變大更重要的創新」、「我們不像別人只是大而已」。
大家都知道,螢幕比iPhone大的手機大有人在,如果光是以「大」作為號召,一點也不新鮮;隨便拿幾支韓系手機就可以塞到蘋果嘴巴裡讓他們出不了聲音。何況是「比更大還更大」這種照字面上意思只會笑死手機業界的說法,蘋果的行銷部門應該不會犯這麼基本的錯誤。
所以,大是一個過程、大是一個(相較於過去iPhone的)特色,但大不是重點,而是「因為變大了,所以怎樣怎樣(重要/了不起)」,而這一點就是翻譯版必須盡可能帶領讀者去理解的一層意義。
如果沒辦法翻譯出來,就必須在字數有限的措詞中去暗示。
也就是說,如果我的說法成立,要解構這個句子得先聯想到「Bigger than life」,然後將原句解構:
Bigger than xxx (life > bigger)
Bigger than “bigger”? (What’s bigger than “bigger”?)
What’s “bigger” anyway?
What’s more important than bigger in this case?
…
這樣思考下來之後,讓我用一兩個不見得是好文案的版本來當做範例:
「大,有文章」
加上逗號的用意,在於讓「大」字恢復名詞的詞性、「有文章」暗示有一些比「大」更重要的內涵;而「大有文章」本身就是一個常用的成語,並不難懂。
或是直接說:
「大氣,大器」
或是囉嗦點的「是大器、也大氣」或「不僅大氣、而且大器」之類的,不過我個人不太喜歡這種蛇足寫法。
之所以說不見得是好文案,是因為許多目標讀者對於這類成語的理解力有日漸下滑的趨勢;雖然我們可以把裡頭的梗講得頭頭是道,但讀者(或業主)的認知不見得一樣。
總之,我的目的不在於批評現有的版本不好,而在於我在處理這類案例時的思考過程,以及現有版本在不同層次上的不足之處,以便正在做文案工作、或是有興趣從事這類翻譯的同學參考。
至於問到如果這個案子是我做的,我會怎麼翻……再想想吧。 :P
但如果不需要帶到上面這層囉哩囉嗦的意思,那前兩天開玩笑翻的「比夶更夶」和「一大還有一夶」也就差堪可用了。 :)
參考閱讀
从iPhone6的文案看“假古文”翻译:這篇的後半部比較精準的描述了我所謂的「為文氣而文氣」。
補記:
寫完這篇才想到,其實中文版一個「犬」字就解決了,比大再多一點。 XD
本文刊出之後,在不同的地方有些讀者對於「豈止於大」有些討論;我的想法是這樣:撇開「文氣」和「是否貼切」不談,這個翻法的另一個問題在於「閱讀節奏」。 兩個測試標準:
在句子的後面加個句號,看看文意是不是能適當的休止。
如果句子其實是問句的形式,看看整個結構能不能自己解答問題、或是引發讀者尋找答案的興趣,而且不能讓讀者走向錯誤的答案。
當然不是所有的標語都一定要符合上述條件,因為「欲言又止」而不符合第一條、或是刻意不給答案保留想像空間而不符合第二條,其實也都沒關係,主要還是看目的。舉個這幾天的話題當例子,假設我寫了這一條文案:
如果你們跟我一樣有錢
然後再用以上兩個標準去檢查,它是否能達到特定的目的,您大概就懂我的意思了。
(以下的檢驗,不是要挑現有翻譯的毛病,而是既然有人提出來討論,就拿出來當做實驗品;不然這個層面的「問題」見仁見智,而且已經近乎吹毛求疵,所以我原本是沒打算寫的。)
「豈止於大」的問題,在於它語氣上「先掉了一隻鞋子」、但看不到另外一隻在哪裡;通常我們會期望類似「豈止於大、還要更好」之類的閱讀節奏,雖然缺了後半段也沒關係,但如果我們用「豈止於大。」的方式來檢視,它沒把話講完、而且把格局拉大之後卻「咦,下面呢?」戛然而止的狀態就很清楚了。
「豈止」開頭其實是個疑問句,但省掉了尾巴的問號,變成了像是一個宣言;雖然或許因為沒有提供答案,讓讀者有些想像空間,但(再回到前面)作為一個翻譯而來的標語,能不能至少部分傳達原有的意思,從中文標語的角度來看,雖然只是寥寥數語,但是不是一個隱藏著完整結構、將意思表達清楚的說法,您也可以玩味一下。
原文出處:石墨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