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台商不忽悠
常聽往返兩岸的台籍人員,會略帶戲謔的說「台灣太大,大陸太小」,這句話所反應的不單是近年來台灣人往來兩岸的頻繁,當然,也看得出台灣人在大陸遊走,仍集中於主要的城市之間,以致於常常會在大陸出差或長駐或旅遊的擦身之間,聽到濃濃的台灣鄉音。
但,實際上大陸之大,對於沒有太多機會離開台灣,甚至少有機會離開台北的人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個難以想像的畫面,而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其實,也多多少少限制了有部分台灣人在空間移動上的侷限性,就我自己親身的例子而言,我周遭就有很多朋友,將離開台北市,當成下鄉,唯一可以接受的最遠距離,就以新北市為界,桃園(含)以南地區,對多數人而言,基本上不在他們的生活圈考慮範圍內。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只有台北市才算是生活的舒適圈,但孰不知,人為的行政區劃分,剛好恰恰自我限制了發展的格局。
台北,雖然許多台灣人習慣性的把它拿來跟北京或上海或廣州或深圳,相提並論,但對於待過這些城市的人來說,相較之下,某種程度上台北只能算是這些城市的中心區域而已,就面積而言,北京市是台北市的61倍大,上海為23倍、廣州為27倍,最小的深圳也有7倍之大,真要說起來,深圳約等於現今的新北市之大,就算把台北市與新北市合在一起,也大不了深圳多少,也僅有上海的三分之一而已,因此,對於天天穿梭於台北與新北市,兩個不同行政區工作生活的台灣人而言,也僅能算是深圳人每天的必經之路而已。
其實,我們都被自己劃下的圈圈所限制,"市"限制了我們的行動範圍,無形中也限制了我們對於空間的承受能力。記得,有個笑話,在大陸問路,最常得到的答案就是不遠,很近,快到了,這樣的答案對於台灣人跟大陸人而言,感受可能是10分鐘與1個小時的差別,因為彼此從小生長的空間感差距太大,感受自然不同,所以對大陸人來說,1個小時的路程,確實很近,因為這可能是他們小時候上學天天在走的距離。
前面的笑話是被「市」所限的具體的案例之一,而「心」的解放,才能讓自己對發展的格局重新定義,最近看到台灣新聞的一個報導,台灣的「石二鍋」為了培養未來的展店幹部,特別找了一群不到三十歲的台灣年輕人,到上海展店,這群人年輕人的目標,就在於要在一年內完成台灣五年內成為店長的條件,也就是說這群年輕人一年後將會掌管大陸一個省的分店。
這群年輕人,都是第一次踏上大陸,一落地,就投身在一個比台北市大23倍,而面積有台灣三分之一大(約苗栗以北的區域)的上海地區,所以他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跳脫舒適圈的框框,先接受每天單趟必須通勤一個小時以上的路程的距離,住到上海的郊區去,適應每天入城與進城的模式。這群年輕人,讓自己的心的空間,從台北市放大到了苗栗以北,可以想見,他們未來可以發展格局也變得更大了,真的值得祝福。
坦白說,我們太容易陷入不公平的比較之中,一如,我也常常聽到有人拿台北的物價、房價…,跟新加坡、香港、東京或其它地方相比,但這樣的比較真的正確嗎?答案當然否定,前幾天有個台灣朋友聊起了為了幫她小孩在台灣買一隻直笛,她從台北一路問到了高雄,最後讓她在高雄找到了同一品牌同一型號的直笛,價差三千元台幣(NT$20,000~17,000元),那麼試想,把所有你能感受到的空間都同比例的放大,那麼差距當然也會同比率的增加。
因此,就算在大陸的同一個城市中,彼此間對於城市樣貌與生活的感受也大不相同,例如:最近在廣州的一個聚會上碰到一群台灣人,他們跟我對於廣州的感受就截然不同,因為,同在廣州,即便我們是在同一個市裡的同一個區,我們的直線距離仍是台北與桃園間的距離。
所以,提醒到大陸長期發展的台灣人,來了先調整自己對空間的感知能力,放大自己可以移動的距離,才能真的感受到每一個地方的差異,接受每一個不同的可能性,才能讓自己可以發展的格局變得更大。你願意走多遠,你的發展就有多大!
你還覺得台灣很大嗎?還是你覺得台灣很小?其實,都不是,台灣是大是小,是你的心境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