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車訊網
車輛是透過輪胎接觸地面來前進,而路面濕滑的雨天環境,會大大改變車輛的行駛條件,不只會增加煞車距離,對於駕駛視線與高速直行穩定性都會帶來不利影響,如何確保雨天開車的安全性,同時建立正確的觀念,也是防禦駕駛中很重要的課程。
▲下雨天地面濕滑,行車更要特別小心。(圖/車訊網)
胎紋深度要足夠
排水快速不水漂
雨季行車要安全,最重要的項目就是確認輪胎的胎紋深度,胎紋深度關係到輪胎壓過積水的排水速度與能力,深度不夠的輪胎,排水效能自然不佳,車輛一旦行經積水較深的路面,輪胎就有可能因為排水不及,而使得整個胎面浮在水面上,此時車輛就像水上漂一樣,完全失去這條輪胎的抓地力,甚至還會發生左右輪突然「搶胎」的情形,輕者駕駛可能會嚇一跳,重者車輛失控打滑發生撞擊意外都有可能。因此,筆者建議胎紋深度最好不要低於2mm,才能獲得基本的輪胎排水效果,且從2014年1月1日開始,胎紋深度不足1.6mm的車輛,車輛定檢時是無法過關,為了自身家人與其他用路人的安全,輪胎錢還是不要省比較好。
▲輪胎壓過水坑時,輪胎接地面的水,會立即被重量擠壓到排水溝槽內,因此如果胎紋深度不足,胎面無足夠空間容納雨水的話,輪胎就會漂浮在水面上,並瞬間失去抓地力,形成左右輪搶胎甚至甩尾失控的危險情況。(圖/車訊網)
此外,如果雨天行駛於高速公路的話,由於行車速度快,很多狀況一旦發生往往會來不及反應,因此雨天開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減低車速,避免車輛打水漂失控的問題發生,同時拉長車輛跟車距離,因為濕滑路面會大大增加煞車距離,有時會達2倍以上的距離,如果是沒有ABS的老車,更容易發生失控狀況,並且開啟霧燈或大燈,除了照亮自己前方道路的視線外,也要讓其他用路人看到自己的車。
▲多數道路內外側車道因為排水設計的關係,在大雨時會比中間車道更容易積水,因此盡量行駛中間車道輪胎比較不會水漂。(圖/車訊網)
另外,筆者在此分享一個好方法,那就是除了降低車速,讓輪胎有時間可以排水外,筆者也都會盡量不要行駛在內側車道,這是因為任何道路的排水系統,都會朝向道路兩側設置,大雨傾盆而下時,內車道的排水溝/管有時會來不及宣洩雨水,就會導致路面積水,尤其在彎道內側更是如此,因此建議大雨天最好避開內車道行駛。
▲如果不小心開進積水比較深的地方,若無法確認積水深度,建議最好改道而行,若無法改道則建議確認水深沒有超過前保桿就能通過,但切記不要收油,反而要降低檔位,讓排氣管內的廢氣有足夠的壓力可以排出,這樣引擎才不會熄火。(圖/車訊網)
▲雨天剛出門時,煞車力道會因為碟盤上的雨水而變得比較差,建議可以在安全的情況下,重踩幾次煞車,讓碟盤的溫度提升上來,較能確保煞車系統的運作正常。(圖/車訊網)
▲雨刷是確保雨天前擋玻璃清晰的重要零件,因此日常保養時就要確認膠條是否以劣化,該換就換不用省這些錢,行車安全比較重要。(圖/車訊網)
煞車系統要預熱
五門車善用後雨刷
若早上出門當天首次開車時,煞車系統會因為下雨天的氣溫比較低,碟盤上也會附著不少雨滴的情況下,第一次踩煞車的力道會因為溫度低加上雨水的關係,容易變得比較差,因此筆者建議可以在準備停紅燈前,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煞車踏板稍微踩大力一點,讓碟盤的溫度上來,同時減少雨水附著碟盤的情況,尤其是準備上高速公路前,這個動作建議一定要做,才能縮短緊急煞車的距離,當然如果你會左腳煞車的話,就可以在加速時,稍微用左腳含一下煞車踏板,預熱效果更佳。
▲五門車型的後擋玻璃高速行駛時,會因為倒捲的氣流而附著許多髒汙,因此才會設計後雨刷給車主用,雨天記得把它打開來用,切換車道時才看得清楚後車動向。(圖/車訊網)
許多五門車型例如掀背車、轎式休旅車、SUV、或廂型車等,之所以會配置後雨刷的原因,在於這些少了一截車尾的車輛,高速行駛時車體後方的氣流,會因為空氣力學的緣故而往上倒捲,很容易將路面的髒水與灰塵捲到後擋玻璃上,後擋玻璃上就會附著許多髒汙,導致後方視線不良,這是後就要善用後雨刷了,可保持後檔清晰度,確保雨天切換車道的安全性。
▲下雨天一定要車內開空調才能避免玻璃起霧,不過不代表冷暖氣不能同時動作,只要將開啟A/C功能,並且將溫度調整到較暖和的溫度,例如:24~25度等,送出來的空氣就會是乾燥的暖空氣。(圖/車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