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佩琪/台北報導
過去跨國販毒進入台灣多半來自中國、香港等地,不過台灣高等檢察署公布一份資料顯示,近年毒販「揮軍」路線改變,共分成三路「北路」、「南路」及「泰國灣」,其中又以販售甲基胺非他命最大宗,使得緝毒工作不能再只局限於國內。
根據高檢署公布的資料,2019年海關查獲毒品來源地統計,東南亞佔最多,高達76%,其次才是中國大陸,佔22%,另外還有各1%的歐洲、美洲。毒品種類則以甲基翻非他命最多,第二是K他命,第三是海洛因。
▲高檢署公布資料,顯示近年毒品侵台共有「三路」,皆來自東南亞。(圖/記者楊佩琪攝)
而進一步分析毒品來源,出現相當不同以往的結果。高檢署檢察官王捷拓表示,以往大多來自中國、香港等地,但近年卻分成3大路線
第一條「北路」,即自緬甸北部出產的毒品,經陸路進入寮國、越南,再於下龍灣區或海防市為集散點,以貨輪或漁船等方式走私出海,進入台灣、香港、菲律賓。
第二條「南路」,為同樣自緬甸北部出產的毒品,經陸路運送到越南胡志明市吉萊港或頭頓港後出海。
第三條「泰國灣」,則是將緬甸產出的毒品經陸路抵達柬埔寨,再出海運送到泰國灣區,最後由台灣的漁船接駁運回。
三路毒品不僅揮軍侵台,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也都受害甚深,因此讓高檢署繃緊神經,並調整策略強化國際合作,與菲律賓、越南、泰國、澳洲等國談合作,建立亞太緝毒網。
因此,高檢署首度派檢察官赴菲律賓、越南、泰國等第訪談,高檢署檢察長王添盛更率親赴澳洲,與澳洲研商跨國合作事宜,預計將在10、11月份,在台灣與菲律賓、越南、泰國、帛琉等國的雙邊閉門緝毒會議,更希望將建立的合作模式,擴大到亞洲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