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建一(藝術史學者、新月藝文負責人)
繼〈肉形石〉之後,台北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在彰化縣立美術館接力展出另一件廣受歡迎的玉器〈白玉錦荔枝〉。而這件展品在以前就頗有名氣,因為詩人余光中曾經寫過一篇知名的新詩創作〈白玉苦瓜〉,詩歌的主角就是以台北故宮的這件玉器為發想。
▲〈白玉錦荔枝〉,國立故宮博物院。(圖/邱建一提供)
但苦瓜就是苦瓜,為何又叫做「錦荔枝」呢?其實,苦瓜是我們現今一般的俗稱,歷史上苦瓜曾有過多種不同的名稱,不同的名稱來自品種的差異,「癩瓜、金鈴子、癩葡萄」都是苦瓜的別名之一。「錦荔枝」一詞據說來自河南當地的說法,而且有時乾脆把「錦」字給拿掉了,就直接叫它「荔枝」也行。
苦瓜不只是做菜 也可以生吃?
苦瓜在北宋就曾經在宮廷中出現過,根據記載,北宋仁宗時期的大臣陳堯佐(963-1044),在高昇「同中書平章事」(宰相)時,當時仁宗皇帝的繼母劉太后才剛剛歸政給仁宗不久,但她還是忍不住寂寞而召見了陳堯佐的母親,在召見的過程中賜果,就包含了當時可能還不常見的「錦荔枝」在內,而陳堯佐的母親沒見過這種新奇的食物,當場就連皮一起給吃了,引得現場哄堂大笑,所以留下了記載。
從這則記載推測,劉太后賜食的錦荔枝可能是現今的「金鈴子」,它也是苦瓜的一個品種,成熟的果實顏色外觀是金黃色,而內囊的果核被鮮豔厚實的紅色果肉包圍。金鈴子是當作水果食用的,而且吃的時候因為苦澀而不吃外皮,只吃果核種子旁那堆紅色的果肉,就像是現今大家愛吃的釋迦一樣的吃法。
苦瓜在古代世界裡,因為品種的不同所以食用的方法不同,有些地方是拿來做菜的,有些地方是拿來當作水果的。大致上以「瓜」為名的都是拿來烹煮做菜的,而其他的名稱都是當作水果生食。「錦荔枝」是一個大的通稱,算是整體苦瓜不同品種的另外一個總稱雅號吧?「錦」是花彩華麗、花樣繁多的意思,用來描述苦瓜表面上那些大大小小的瘤狀突起。而「荔枝」是說它的外觀凸起,形似楊貴妃也愛吃的那個荔枝,所以以錦荔枝為名。
來自清宮收藏的這件玉器,在檔案記載裡叫它「錦荔枝」,我們知道它就是苦瓜,事實上也不用多作解釋,因為這件玉器是標準的巧雕象生玉器,所以外觀就是一個真實的苦瓜樣貌。這件玉器是乾清宮陳設擺設的文玩玉器之一,乾清宮是明代的皇帝的辦公室,曾經有14個皇帝在此接見大臣、處理國政,清代初期一直到乾隆皇帝以前,也都是作為皇帝的辦公室,直到乾隆即位才移到乾清宮旁的養心殿辦公。
▲〈白玉錦荔枝〉,國立故宮博物院。(圖/邱建一提供)
白玉錦荔枝 是高級的新疆和闐玉
從陳設擺放的地點來看,這件〈白玉錦荔枝〉在清代就頗受重視,因為它在皇帝雙手可觸、雙眼所及的範圍內。一般來說,陳列在皇帝左右的物品,都有一定的水準才是,而這件玉器也的確有這樣的價值與地位。
〈白玉錦荔枝〉的材質是來自新疆的和闐玉,這種白玉在當地的和闐河流域才會發現,向來被認為是高等級玉器的代名詞。而新疆之所以叫做新疆,是因為這裡一直到清代才正式納入版圖,西元1759年,乾隆皇帝把這片新征服的土地命名「西域新疆」,因此而得名。
乾隆皇帝之前,新疆是蒙古人建立的準噶爾汗國的土地,而準噶爾一直都是清代的大患之一,因為他們不只是佔領新疆,國土範圍還往南延伸進入青海、西藏,往東直抵現今的吐魯番一帶。從康熙時期開始,清代就與準噶爾發生過大大小小的戰爭,但一直都沒辦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就這樣打打停停的持續了幾十年,成為清代初期最頭痛的外患之一。
乾隆即位之後,對準噶爾的策略是招撫和親戰爭並用,但這裡就像是脫韁野馬一般不受控制,反反覆覆成為朝廷最頭痛的問題。乾隆十年(1745),清廷偵知準噶爾爆發瘟疫,同時也發生內戰,清廷此時開始介入準噶爾政爭。在這段過程中,準噶爾分裂為好幾個不同的敵對勢力,同時瘟疫也開始蔓延各地。乾隆二十年(1755),乾隆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在與軍機大臣「廷議」時獨排眾議,決定再度發起戰爭,試圖一舉剷除準噶爾。果不其然,戰事非常順利,在6個月之內就徹底擊潰了準噶爾,自此新疆納入清朝的國土範圍。
晚年的乾隆曾自得意滿地自稱「十全老人」,歷數自己的「十全武功」,其中就包含了平定準噶爾在內,而這也的確是乾隆一生發動過的戰爭中最具實質影響力的戰役。準噶爾被弭平,天山南北各地納入版圖,位於南疆的和闐也成為清朝的領地,自此這裡生產的和闐玉大量進入清廷,成為「土貢」(進貢的地方特產)之一。
▲乾隆皇帝(1711-1799)。(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乾隆皇帝打敗準噶爾 是因為瘟疫助攻
但是,清朝能夠在6個月之內打敗曾經一度非常強大的準噶爾汗國,除了因為他們自己內亂之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瘟疫。而這場在新疆蔓延十多年的瘟疫,當時稱為「痘症」,痘政就是在現代已經完全絕跡的天花。清代史料描述準噶爾戰役時,都會提到天花造成新疆大量人口死亡的情況:
「計數十萬戶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繼竄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二,卒殲於大兵者十之三。」
「凡病死者十之三,逃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三,為我兵殺者十之五,數千里內遂無一人。」
不管是十分之四還是十分之三,那都是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人口,清代自己也承認當大兵殺到時,當地人口已大多死於天花蔓延。乾隆皇帝之所以能夠取得準噶爾戰役決定性的成功,與當地疫情嚴重有關。
來自新疆的和闐白玉,因為玉質純潔,上好的和闐白玉有「羊脂」之稱,因為就像是白色的羊脂肪一樣油潤光澤細膩。清代大量進入紫禁城成為王公貴族的最愛,內務府造辦處的玉工,運用和闐玉的特質,雕刻出各式各樣的隨身配件與居家擺件,舉凡鼻煙壺、盤珠、帽頂珠、簪珮、文玩……都可以看到和闐玉的蹤影。
▲〈白玉錦荔枝〉,國立故宮博物院。(圖/邱建一提供)
從此,和闐玉一舉打敗了其他地方生產的玉器,成為頂級玉器的代名詞。
〈白玉錦荔枝〉的材質是和闐白玉,如此大塊的和闐玉其實是很少見的,所以可見其珍貴,這也是為何被放在乾清宮,就位在皇帝左右的原因吧!當然我們無法確認到底這塊用來雕刻〈白玉錦荔枝〉的和闐玉,是在哪個時間進入清廷的,是在乾隆平定準噶爾戰爭之前?還是之後?但是,它的原始產地對於清代史來說,是一個非常具有話題性的地點。因為,一場大瘟疫的流傳,造就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新疆。十全老人的十全武功,不是自誇而已,因為他確實改變了歷史啊!
▲藝術史學者邱建一。
※本文章獲邱建一先生授權刊登,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