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明德(美麗島電子報)
前幾天,政大童振源教授與台商雜誌李曉莊社長召開新書發表會,就他們主編的《面對: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未來》一書向各界進行介紹與說明。當天,一些相關人士也到現場,最後還在台上大合照。一場平凡的新書發表會,有何特點可觀察呢?我想到的是,關於兩岸政策,除了書中的受訪者及寫作者,民進黨其他菁英又該如何「面對」?
(圖/民進黨提供)
昨晚,一位親赴現場的朋友拿書給我看,也聊了當天現場的情形。當天,台北陰雨綿綿,現場多數是政大學生與媒體朋友。如同過去民進黨相關書籍的新書發表會,民進黨人好像都不喜歡參加。明明是事關自己黨歷史及政策的新書,為何都沒人要關心與學習呢?沒去,不然就送個花,但夠嗎?
朋友說,有不方便之處,怕背書吧!應該是如此。近期,民進黨內初選正熱鬧,真的要小心。怕沾到新書特殊觀點的邊,怕現身會場引人關注,都是主要的考量。或者出席無助於選舉加分;或者不贊同新書的標題與特殊觀點,所以根本沒動機出席。
有太多可能了,我想到的就這些。若以童教授及李社長主編的這本書觀察,就可以理解其中有更敏感的不便。因為該書的主編者之一,是來自大陸的朋友。這點,幾週前,我曾請教李社長該問題,其實答案很單純,背後也沒啥複雜的事,民進黨菁英可能想多了!
書中的受訪者及寫作者,選擇「面對」兩岸政策,畢竟是好事。或許會引起一些紛紛擾擾,但紛紛擾擾何嘗不是民進黨最珍貴的黨內文化。「面對」兩岸政策,會讓人回憶起1998年中國政策研討會;也會讓人想起近期的中國事務委員會與對中政策擴大會議。相關會議的成效有大有小,但選擇「面對」就是好事。小弟建議,民進黨其他菁英仍應常常「面對」兩岸政策。「面對」不容易,但卻是準執政黨無法迴避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