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精神疾病!6旬女白天靜夜暴怒 竟是神經內分泌腫瘤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民眾小心,若家人突然性情大變,別認為是精神疾病,恐與神經內分泌腫瘤有關。一名60多歲的女性,2年前突然出現半夜脾氣暴躁、情緒變化大的症狀,白天時又恢復正常,「判若兩人」性格讓家屬以為她患了精神疾病。

家人帶該女去醫院精神科治療,雖吃了快2年的藥使症狀緩解,但個性大變狀況未改變,夜裡甚至會摔東西,家屬只好掛急診,發現其血糖非常低,進一步做影像學檢查才發現有腫瘤,經轉診到腸胃科與內分泌科檢查後,確認該女得到了少見且難診斷的神經內分泌腫瘤。

▲新光醫院今舉辦光與影衛教展,以「斑馬非馬」的隱喻點出疾病衛教資訊,引導民眾反思疾病真實的面貌。(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新光醫院腸胃科醫師賴冠宏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即由神經內分泌細胞長出來的腫瘤,此細胞分布極廣,會隨著腫瘤分布的部位,出現與其他功能性疾病類似的症狀,60%以上發生在腸胃道、胰臟,30%發生在肺部,患者常常都會到腸胃科求診。

賴冠宏說,神經內分泌腫瘤是類癌,不同於一般癌症,它的細胞生長、侵襲速度皆緩慢,缺乏特異性,因此患者平均需5至7年才能確診,屬於較易疏忽、不易診斷的疾病之一。其中,高達5成以上的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存活率僅剩3成左右。包括蘋果(Apple)創辦人賈伯斯、國內資深藝人馬如龍等,都是神經內分泌瘤的患者。

他說,面對此捉摸不定的疾病,仍有10大警訊症狀可及早揪出,包含咳嗽、氣喘、慢性腹瀉、反覆性潰瘍、低血糖、盜汗、熱潮紅、發熱、心悸、皮膚炎等。仍有機會治療。

而在治療上,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游介宇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主要透過手術切除,及放療、藥物治療等,但因患者症狀展現不同,所以採取治療方式無法統一,仍以手術切除為較能治癒。他並呼籲,有近半患者診斷時,已發生淋巴或遠端轉移,因此民眾千萬不要忽視身體警訊。

新光醫院今也舉辦光與影衛教展,以「斑馬非馬」的隱喻點出疾病衛教資訊,希望透過視覺創意呈現正確的的疾病衛教資訊,引導民眾反思疾病真實的面貌。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3分鐘《財劃法》闖關!綠黨團甲動擋議事錄確認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