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奕均/台北報導
2013年,世界醫院排名第一的美國梅約診所,曾發表一項研究指出:「40%的現行醫療措施和藥品是無效的。」聽到這樣的結果,可能不少人會感到訝異。在台灣因為敗健保所賜,要看病、拿藥、做健康檢查,都是非常容易的事,只要有一點點不舒服,就會到診所看病拿藥吃,或者懷疑自己身體有異樣,就到醫院做個檢查。但是這樣完善的醫療措施,真的能讓拉遠我們和疾病的距離嗎?腎臟科名醫江守山在著作《你做的檢查、治療都是必要的嗎?》裡,告訴大家一個驚人觀念:過度的醫療行為,反而嚴重傷害你的健康!
▲台灣人仰賴醫療,認為能增加活命機率,但名醫江守山提醒,這樣的行為,恐怕讓自己離疾病更近了。(圖/方舟文化提供)
小心!過度的醫療行為,是洗腎、致癌的催化劑!
身為一名腎臟科醫師,面對年年攀升的洗腎人口,一直讓我感到相當無力,好不容易醫好一個,卻又來了兩個。每每看到這些洗腎病人,我的內心總是不斷自問:「為什麼臺灣洗腎人口會居高不下?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降低洗腎率呢?」
為此,我開始大量鑽研國際知名醫學期刊與研究,也的確從中找出了「糖尿病患者只要多吃魚,就不容易產生腎臟病變」等掌握「腎力」的有效資訊。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同時也發現,臺灣洗腎人口之所以這麼多,有一項不容忽視的因素,那就是「過度醫療」。
事實上,過度醫療並不是臺灣獨有的現象,只是相較於歐美各國,臺灣人對醫療過度依賴,不僅自行到藥房購買成藥,而且愛看醫生,平均一年看十五次病,是美國的三倍,同時更是世界第一。再加上過分信賴儀器檢查及檢驗數據,醫師為避免醫療糾紛而排了一堆檢查;X光、電腦斷層(CT)、正子攝影(PET)等含有輻射的影像檢查,更因此淪為篩檢工具。殊不知這些行為不僅催化了洗腎的發生率,更可能誘發癌症等嚴重疾病。
檢查、治療做太多,反而容易出問題
儘管過度醫療衍生的問題令人擔憂,但要界定並不容易,畢竟患者和醫師多半都認為自己所採取的醫療行為是必須的。但問題是,根據研究顯示,四○%現行的醫療措施和藥品是無效、甚至是有害的!為了設法減少過度醫療,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特別提出定義:舉凡超過疾病實際需求的所有醫療行為(包含檢查、診斷和治療),就可視為過度醫療。此外,美國內科醫學委員會(American Board of Internal Medicine, ABIM)也從二○一二年開始,發起了一項「明智選擇運動」(Choosing Wisely campaign),鼓勵醫病共同討論「沒有必要」執行的醫療服務,並由各個學會自發性提出「前五大過度或不建議執行」的醫療行為。時至今日,這項運動不僅在全美有八成的醫師參與,同時更獲得全球各國醫界響應。
至於臺灣,目前雖然尚未正式提倡明智選擇運動,但已有不少醫師關注,醫療改革基金會也開始注意這個問題,董事長劉梅君便曾撰寫〈臺灣醫改當務之急——向「過度醫療」說不!〉一文,呼籲大眾重視過度醫療問題。這也正是我撰寫此書的主因,我想改善臺灣過度醫療問題,民眾的吃藥、就醫觀念絕對是最大關鍵,而出版本書的目的,就在提供民眾正確的醫療資訊指標,以幫助患者找到方向。
透過本書建立正確醫療態度,為自己和家人的醫療行為把關
目前,由「明智選擇運動」所提出的不建議之醫療行為已超過兩百五十種,但我認為面對醫療要做出明智選擇,重點應在觀念的建立,而不是一味地按圖索驥,因此在本書中,我只針對臺灣民眾最常見,且影響最大的十二種不當檢查和治療,進行深入分析說明。除了幫助民眾了解這些醫療行為所潛藏的害處之外,同時也提供正確的因應之道,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當中,不僅能對這些醫療行為有更深的認識,還能自然吸收明智選擇的思考模式、建立正確的醫療態度。
此外,本書所列的不當醫療行為,皆有許多嚴謹的研究佐證,然而讀者有時可能會面臨「該項檢查(治療)為醫師建議或有研究提出有益,但本書並不建議」的矛盾,例如近年PM2.5空污問題嚴重,導致肺癌連年位居十大癌症死因之冠,就有不少醫師和健檢中心提出「以低劑量電腦斷層來篩檢肺癌」的說法,這點正與本書立場相悖。
此時我希望讀者能不盲目聽信任何醫師和研究所提出的說法,而是更仔細地了解這些說法的可信度。像是所謂的「研究證實」,至少得了解該研究到底是「動物研究」還是「人體研究」?是否已排除患者心理作用(對照雙盲研究)等因素影響?甚至包含研究人數與研究單位等多項考量。只要能有這樣的思考習慣,自然能在各方紛紜的說法中,找出真正值得信賴的依據,以此延伸,在面對各項醫療行為時,便能做出最佳考量。
▲為揪出疾病做健康檢查,可能反導致過度醫療造成的更多疾病。(圖/翻攝自pixabay)
早一點知道真相,就能避開更多醫療風險
醫生不會告訴你的內幕:「過度檢查」與「無效醫療」賺很大
你不知道的醫療風險【臨床案例】
不抽菸的人,如果在健檢時發現肺部有「無症狀的腫塊」,每一五○個人之中,才會有一個人是真正的肺癌患者。然而,一旦發現肺部有一個無症狀的腫塊,醫生很可能仍會要求你每一年或兩年來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當初,我的哥哥就是因為在照胸部X光時發現肺部有腫塊,於是以低劑量電腦斷層追蹤檢查,經過連續兩年檢驗,確定腫塊並沒有變大,可認定是良性腫瘤。等到了第三年,當胸腔科醫師要求他做第三次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驗時,我當然馬上反對這個做法,因為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等於把一二○張胸部X光一次照完,絕對會增加罹患肺癌的機率。這樣的「過度檢查」反而容易導致細胞癌變,更加危險!
現行四○%的醫療措施和藥品無效,甚至有害人體,這意味著臨床有將近一半的人,過去和現在所進行的是根本沒有必要的醫療,包括了過度篩檢和不當的治療!
藥單全收,會讓身體「負出」慘痛代價
醫療的正當性與效益的疑慮,可不是我個人的創見或發現,而是切切實實的研究結果。有些人也許認為:「光看一兩個大型研究就這麼判定,即使這些研究機構在全球數一數二,但似乎也有些斷章取義吧?」懂得思考與質疑是好事,如果光是幾個小規模研究確實就有待商榷;然而,現在我們所說的是美國梅約診所的研究,這是對於三六三篇既定醫療實證研究進行的回顧分析,換句話說,它是綜合全球三六三個嚴謹的實證研究,同時統整複數隨機對照實驗的數據,進行後設分析(meta-analysis)之後所得到的回顧研究成果,並非單純只是一個大型的研究而已。
事實上,過度醫療不僅會導致公眾醫療費用巨增,而且還可能讓病患未得其利卻深受其害。特別是有些傷害並不只像電腦斷層掃描那樣是累積漸進的,更會對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立即性的危害,例如:頸動脈內膜剝除術,這是一種預防中風的手術,手術時會把頸動脈中的脂肪沉積移除,以避免供應血液到頭頸部的頸動脈阻塞,造成腦中風。一九八八年就曾有研究指出:這項手術有廣泛濫用的情形,進行這項手術的病人中,有三三%承受的風險大過益處;一○%的手術病人,會在三十天內因中風而衰弱或死亡。
由此可見,過度醫療嚴重時極可能致命,是病症本身之外的另一項生命威脅。因此,各國醫學界早有不少人士開始關注,甚至紛紛提出呼籲,像是美國紐約長島北岸猶太醫療系統的首席醫生洛倫斯•史密斯就曾明確表示:「過度檢查和醫療是美國醫學最嚴重的危機!」對史密斯醫師所呼籲的相關驗證,包括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和美國醫師學會等九個醫學組織所作的聲明:醫學界的確存有許多根本就不需要的檢查和治療,像是對一般疾病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大多數背痛者的初期X光檢查;為沒有心臟病症狀的病人,在初步評估狀況時做運動心電圖檢查(出現高危跡象另當別論);為二一歲以下的婦女或動過非癌症疾病子宮切除手術的婦女,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為初期乳癌或輕度前列腺癌患者做骨骼掃描檢查;為來日無多的洗腎病人經常做癌症檢查等。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美國華盛頓特區非營利機構的「國家品質論壇」,也發布了一長串過度使用的處方藥、實驗室檢查、診斷性檢查和手術名單,內容包括:抗生素、X光、心臟斷層掃描、心臟繞道手術、背部手術、膝關節和髖關節置換術、攝護腺切除術、血管成形術、子宮切除術等,這一長串的醫療「黑名單」,主要在提醒民眾要關心「過度醫療」對自己健康的影響。
明智選擇,才能得到真正需要的醫療
時至今日,減少過度醫療的發生,已可說是全球醫師的共同課題。首先是在二〇一二年,美國內科醫學委員會(American Board of Internal Medicine,簡稱ABIM)發起了一項「明智選擇運動(Choosing Wisely campaign)」,鼓勵醫病共同討論與排除「沒有必要」執行的醫療服務,並由各個學會提出自己學會之前的五大過度或不建議執行之醫療,供相關單位及一般民眾參考。目前已有七五個醫事團體﹅五○個病友團體參與,以加入該活動學會的所屬醫師數來估算,等於全美有八成的醫師參與,可說是舉國醫師總動員。
這項活動後來也獲得各國醫界的響應,如:加拿大、巴西、英國、法國、德國、丹麥、荷蘭、瑞士、義大利、匈牙利、澳大利亞等國,以及亞洲地區的日本、南韓、印度等,都紛紛開始提倡「明智選擇運動」,期望能幫助患者做出更正確﹅有效益的選擇,以避免過度醫療的潛在危害。
至於台灣,目前雖然尚未正式提倡明智選擇運動,但也有不少醫師關注,同時也有醫事團體開始投入相關活動,例如:考科藍台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就曾於二〇一七年以實證為基礎,對台灣前五大過度或不建議執行之醫療,進行初探性的研究;而台大醫院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近年也開始推動「聰明就醫、醫療銜接與垂直整合」,並於二〇一八年三月,邀請日本推廣「聰明就醫」的知名學者德田安春教授,來台分享日本分級醫療與聰明就醫的推動經驗,為的就是要整合就醫流程、強化醫療效率,避免重複的診斷與治療,讓患者可以得到真正需要的醫療。
當然,由於這些推動才剛起步,所以一般民眾對其內容並不熟悉,而這也是我撰寫此書的目的。畢竟科學證據對於何種醫藥有效、何種無效,常存在不同的觀點,所以「使病好起來的合理醫療」與「沒有用的過度醫療」之間,往往很難設立出精準的界線。但只要民眾能開始意識到「醫療並非多多益善」,那麼我們就能從己身開始,減少過度醫療對身體的可能戕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