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攝影者Japanexperterna.se, Flickr CC License
文/36氪
編者按:本文作者 Tristan Harris,曾經在谷歌擔任設計倫理學家及產品哲學家。他研究了科技如何影響十億人的注意力、身心健康和行為方式。本文分為上、下篇。
延伸閱讀:Google設計倫理學家:科技如何綁架人們的思維(上)
綁架技巧之四:社會認同
▲圖/medium.com
這無疑是一個人收到過的最打動人心的話。
我們都很容易受到社會認同的影響。人類最大的動機之一便是得到同齡人的認可、欣賞,獲得歸屬感。但是如今的社會認同也掌握在科技公司手裡。
當我的朋友 Marc 標記我時,我以為他是有意識地標記我。但是我不知道,Facebook 這種公司是當初如何精心策劃讓他這麼做的。
Facebook、Instagram 或SnapChat 都會自動提示標記照片上的所有人(例如:顯示一個點擊確認的對話框,內容是:「在這張照片上標記出Tristan?」),這樣就能操縱人們在照片中被標記的頻度。
所以,當 Marc標記我時,他其實只是對 Facebook 的提示做出回應而已,並不是自主做出的選擇。但是通過設計此類提示,Facebook 實際上控制了幾百萬人多長時間能在網上獲得一次社會認同。
Facebook 使用這樣的自動提示讓人們標記更多的人,從而產生更大的社會外部性和更多的實時消息。
同樣,當我們更換自己主頁上的照片時,也會出現這種情況——Facebook 知道,此時我們很容易受到社會認同的影響:「朋友們認為我的新照片怎麼樣?」 Facebook 可以讓它在News Feed 中的排名提高一點,這樣照片就能多停留一段時間,就會有更多的朋友為它點贊或進行評價。他們每次點贊或評論之後,我們就會後退一位。
每個人生來就會對社會認同做出反應,但是有些人(如青少年)會比別人更容易受到社會認同的影響。因此認識到利用人類這一弱點的設計師是多麼強大,這一點非常重要。
綁架技巧之五:社交互惠原則(以牙還牙)
● 你幫我一個忙,我就欠你一個人情。
● 你說:「謝謝」——我就必須回答「不客氣」。
● 你給我發了一封電子郵件——若是不回覆你就是不禮貌。
● 你關注了我——我不關注你是不禮貌的(特別是對青少年而言)。
我們很容易受到社交互惠原則的影響。但是就社會認同感來說,目前科技公司操縱著我們多久能體驗到一次社會認同。
有時候,這種情況是偶然的。電子郵件、聊天應用程序都能產生社交互惠行為,但是在有的情況下,科技公司會故意利用人們的這一弱點。
LinkedIn 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LinkedIn 盡量多創造社交義務,因為每進行一次人情往來(表現為接受關聯、回复信息或支持某人的某項技能),他們都需要回到linkedin.com 的網站上來,這樣就會在網站上消耗更多的時間。
和 Facebook 一樣,LinkedIn 也利用了人們在認知上的不對稱性。當你收到某人邀請你建立關聯時,你會以為是有意識的邀請,但事實上,他們可能只是無意識地回應 LinkedIn 顯示的建議聯繫人列表。換句話說,LinkedIn 把人們無意識的衝動(「添加」某人)轉變成一種新的社交義務,數以百萬的人認為自己有義務做進行回報。而 LinkedIn 則能從中贏利,因為人們在它的網站上花費的時間更多了。
奇怪的是接受 LinkedIn 的關聯邀請時,總是會讓你再發送七個關聯邀請。
想像一下,如果幾百萬人整天不停地收到這種提醒,像只無頭蒼蠅一樣轉來轉去,相互間進行人情往來——其實這一切都是那些可從中獲利的公司故意設計的。
社交媒體歡迎你。
如果你接受了一個支持,LinkedIn 就會利用你對社交互惠原則的偏見,
再跳出「四個」人來讓你支持。
設想一下,如果科技公司有責任最大限度地減少這種社交互惠,或是如果有一個「科技FDA」對科技公司濫用偏見的情況進行監控,情況是不是會好一些呢?「LinkedIn 終於產生回報了——我的博客上又多了兩個新粉絲」
綁架技巧之六:無底之碗,無限推送,自動播放
YouTube在倒計時結束之後會自動播放下一個視頻,另一個綁架人們思維的方法是讓他們不斷消費,即使他們並不想要。
怎麼綁架?很簡單。將一次有限的體驗變成一個無限的不停向前滾動的數據流。
康奈爾大學教授 Brian Wansink 在其研究中向人們演示了這個方法。他用一個會自動添湯的無底碗騙人們不停地喝湯。結果表明使用無底碗的人要比使用普通碗的人多吃進 73% 的熱量,並且對自己所吃進去的熱量低估了 140 卡路里。
科技公司使用的是同樣的方法。 News Feeds 故意設計成自動接續模式,目的是讓你不停往下滾動,同時還故意去除掉任何會讓你中止瀏覽、重新考慮或離開的因素。
同樣是這個原因,視頻和社交網站,如 Netflix、YouTube、Facebook,都會在倒計時結束之後自動播放下一個視頻,而不是等你做出有意識的選擇(萬一你不繼續播放了呢)。這些網站的大部分訪問量都來源於自動播放下一個視頻。
Facebook 會在倒計時結束之後自動播放下一個視頻
科技公司通常會說「我們只不過是想幫助用戶更方便地看到他們想看的視頻」,但其實它們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可你也不能怪它們,因為只要提高「觀看時間」,它們就能獲得更多利潤。
設想一下,假如科技公司允許你有意識地終止網絡瀏覽,度過「美好時光」。並且不僅僅是限制你所花的時間,同時對「美好時光」也有所限制,情況會不會更好一些呢?
綁架技巧之七:實時通知 VS. 「有禮貌」地發送消息
科技公司知道,與異步發送的消息(如電子郵件或任何延遲接收的收件箱)相比,人們更願意回复實時消息。
面對實時信息還是延遲信息的選擇,Facebook Messenger (或者WhatsApp、WeChat 、SnapChat 等等)都喜歡將消息系統設計成將消息實時發送給收信人(並顯示一個對話框),而不是幫助用戶尊重彼此的注意力。
換言之,實時信息會產生商業利益。
提高人們的緊迫感或社交互惠的必要性也符合它們的利益。比如,Facebook 會自動通知信息發送者你什麼時候“看到了” 他們的信息,並且不允許你不公開看到信息的時間(「既然你知道我看到了信息,我就更有義務回覆你。」)
相比之下,蘋果公司就更加尊重用戶,允許用戶打開或關閉「已讀回執」。
問題是,以業務需要的名義即時發送消息造成了平民大眾的悲劇,破壞了全世界注意力持續的時間,每天造成幾十億次不必要的干擾。這是一個我們必須解決的嚴重問題,並且可以通過遵守共同的設計標準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可能的話,可作為 Time Well Spent 的一部分)。
綁架技巧之八:將你的目標和他們的目標捆綁在一起
應用程序綁架人們思維的另一個方式是,將你使用某個應用程序的目標(執行一項任務)和應用程序的商業目標(將 App 的使用時間最大化)捆綁得密不可分。
比如在現實世界的雜貨店,人們來這裡最普遍的二個原因是續買藥品和買牛奶。但是雜貨店想讓人們盡量多買東西,所在他們把藥品和牛奶放在商店的最裡面。
也就是說,他們把客戶的需求(牛奶、藥品)與商店的需求捆綁在一起。如果商店真的是為顧客著想,就會把最暢銷的商品放在最前面。
科技公司也用同樣的方法設計網站。比如你想查一查 Facebook 今晚有什麼活動(你的目標),但若你不先登陸 News Feed(他們的目標),Facebook App 就不讓你看今晚有什麼活動。這是故意的。無論你是為了什麼目的使用 Facebook,它都想把你的目標轉換成它們的目標,也就是將你盡可能處長 Facebook 網站上的瀏覽時間。
在一個理想的世界中,應用程序總是會讓你能直接達成自己的目標,不與它們的目標捆綁。
假設有一個數碼世界的《人權法案》,規定了設計標準,強迫幾十億人所使用的產品允許用戶直接完成自己的目的,情況會怎樣呢?
綁架技巧之九:不方便的選擇
我們聽說,科技公司已經充分做到了「允許客戶選擇」。
● 「如果你不喜歡本產品,可以改用其它產品。」
● 「如果你不喜歡本產品,可以退訂。」
● 「如果你對我們的應用程序上癮,可以將其從手機上卸載。」
科技公司自然會將他們希望你選擇的操作設計得很容易,而將他們不希望你選擇的操作設計得比較困難。魔術師也會這麼做,他們把希望觀眾做出的選擇設計得很容易,而把不希望觀眾做出的選擇設計得很難。
例如 NYTimes.com 網站允許你 “自由選擇” 取消訂閱電子報。但是當你點擊“取消訂閱” 時,它並不會直接取消,而是給你發一封電子郵件,告訴你如何通過打某個電話號碼來取消訂閱,但這個電話只在特定的時間內才能打得通。
郵件內容如下:
NYT 退訂 下午 5:18 (27 分鐘前)
親愛的 Tristan Harris:
感謝您與我們聯繫。我們對您要求退訂電子版 《紐約時報》表示遺憾。請您與客戶管理專員聯繫,處理您的申請。您可以給客戶中心打電話,電話號碼為 1-877-698-5635。週一至週五的服務時間為上午 7:30 ~ 晚上 9:00, 週六、日的服務時間為上午 7:30 ~ 下午 5:00 (美國東部時間)。您與我公司的客戶管理專員通電話時請參考本郵件。
如果您願意,也可以由我們給您打電話。請將您的電話號碼及方便接聽電話的時間發郵件至 unsubscribe@nytimes.com (包括您所在的時區)。客戶管理專員會與您聯繫,驗證並處理您的請求。
Connor Leighton
《紐約時報》 在線客服
《紐約時報》稱客戶可自由選擇取消訂閱
我們認為這個世界並沒有充分的選擇自由,在執行選擇時需要克服阻力。假設有一個世界,在那裡所有的選項上都標明了執行難度(如摩擦係數那樣),然後由一個科技 FDA 來標示這些難度,並且為執行難度設定標準,情況會怎樣呢?
綁架技巧之十:錯誤預計&「得寸進尺」戰略
▲圖/medium.com
Facebook 承諾點擊「看照片」是一個很容易的選擇。
如果它事先標明點擊所耗費的真實代價,我們還會不會點呢?
最後,應用程序會利用人們無法預見點擊後果的弱點。
人們無法直觀地預見到每次點擊的真正代價。銷售人員會使用「得寸進尺」的戰略,開始先提出一個無傷大雅的小請求(「只須點擊一下就能看到哪個博客被轉發了」),然後由此逐步升級要求(「為什麼不再多待一會兒呢?」)。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約會網站都在使用這種伎倆。
設想一下,如果讓人們做出選擇的網頁瀏覽器、智能手機、門戶網站能直正為用戶著想,幫助用戶預計點擊可能需要的時間(基於大多數人在每次點擊上花費的真實時間的具體數據),情況會怎樣呢?
正因如此,我在我的帖子前面加上「預計閱讀所需時間」。只有為用戶標明每次選擇所需的「真實代價」,才是真正維護用戶的尊嚴,才是真正尊重他們。在 Time Well Spent 網站上,能夠根據預計所需的時間和可能得到的好處來做出選擇,所以用戶能在默認情況下做出明智選擇,無需額外的工作。
▲圖/medium.com
TripAdvisor 使用的「得寸進尺」戰略,先請用戶點擊進行評價(「能給多少顆星?」),
實際上在點擊之後卻發現調查問卷有整整三大頁。
總結 &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你對科技綁架是不是很煩?我也很煩。我在上文中列出了幾個綁架技巧,但是實際上有幾千種綁架技巧。設想一下,有一大堆的書籍、研討會、講習班及培訓中心在向那些有抱負的科技創業者傳授此類技巧。事實上,它們是真實存在的。
思想的自由才是終極自由,我們需要技術站在我們這邊,幫助我們自由地生活、感受、思考和行動。
我們需要智能手機、屏幕通知、網頁瀏覽器作為我們思維和人際關係的外殼,但它們應當把我們的價值取向放在首位,而不是把人性的衝動放在首位。畢竟我們的時間很寶貴。應當像隱私或數字版權那樣受到嚴格的保護。
本文編譯自:medium.com,授權轉載自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