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永續新聞網
隨著全球向清潔能源與去碳化(Decarbonization)轉型,對關鍵礦產(Critical Minerals)的需求正在迅速攀升,特別是鋰(Lithium),其市場需求近年來激增,成為推動電動車電池、儲能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材料。
![非洲擁有豐富鋰礦資源,但需制定戰略強化產業鏈、提升增值加工,確保關鍵礦產帶動本地經濟可持續發展。(圖/永續新聞網提供)](https://attach.setn.com/newsimages/2025/02/11/4998217-PH.jpg)
▲非洲擁有豐富鋰礦資源,但需制定戰略強化產業鏈、提升增值加工,確保關鍵礦產帶動本地經濟可持續發展。(圖/永續新聞網提供)
非洲擁有全球最豐富的關鍵礦產資源之一,吸引了大量外國採礦企業湧入投資,爭相開發資源。然而,專家指出,非洲國家目前尚未制定系統性的關鍵礦產發展戰略,導致其在這場全球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未能充分確保本地經濟利益。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發佈的《2023年關鍵礦產市場報告》,全球鋰需求在2017年至2022年間增長三倍,關鍵礦產市場總值達 3,200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再翻一番,到2050年更可能增長四倍,屆時年度市場收入將突破 4,000億美元。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機遇,專家建議非洲聯盟(AU)應加快制定區域關鍵礦產戰略,協助會員國在礦業談判與政策制定上掌握主導權,並完善本地採礦法規,以確保這波關鍵礦產熱潮能夠真正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而非僅成為國際市場的資源供應地。
非洲成為全球鋰礦開發熱點 但產業發展仍存挑戰
根據研究,非洲目前共有18個鋰礦項目處於不同開發階段,從早期勘探到正式生產不等,主要分布於納米比亞、辛巴威、剛果民主共和國(DRC)與加納。
然而,研究發現,當前對非洲關鍵礦產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滿足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市場需求,而非關注非洲自身的供應鏈建設與產業發展,導致這些國家在這場競爭中難以確保長遠利益。
鋰礦開採對當地的影響
與此同時,許多非洲國家的工業化程度較低,且現有基礎設施與政策尚無法有效應對鋰礦開採帶來的環境與社會影響,例如:
對當地社區的影響:大規模採礦可能導致居民遷移、土地流失、原住民生計受損等問題。
生態環境破壞:鋰礦開採過程會影響生物多樣性,破壞當地野生動植物棲息地。
水資源短缺:鋰提煉需要大量水資源,可能加劇本已乾旱的地區的水資源危機。
能源消耗過高:鋰礦冶煉需要大量能源,而部分國家仍依賴化石燃料供電,可能加劇碳排放問題。
此外,辛巴威、剛果民主共和國與納米比亞的鋰礦開發已出現貪腐與非法開採問題,加納雖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但也需要提前應對可能的法律與治理挑戰。
非洲應如何確保自身利益?
專家認為,非洲各國應儘快採取行動,以確保其關鍵礦產能夠為當地經濟創造最大價值,而不僅僅是供應國際市場的原材料:
1. 強化資源治理與透明度
(1)建立完善的採礦監管與審查機制,確保外資企業符合當地環保標準與社會責任要求,杜絕貪腐與非法採礦行為。
(2)推動數字化監管,利用區塊鏈等技術追蹤礦產供應鏈,提高透明度,防止非法開採與走私。
2. 促進本地鋰礦加工與增值產業
(1)目前,非洲鋰礦多以原料形式出口,缺乏本地加工產業鏈。專家建議,應鼓勵發展本地鋰電池製造與礦產加工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2)政府應提供政策與稅收優惠,鼓勵外資企業在當地設立加工廠,而非僅出口未加工的礦石。
3. 建立非洲內部供應鏈合作機制
(1)非洲各國應加強區域合作,形成自主供應鏈,減少對單一市場(如中國或歐美)的依賴,確保資源利益最大化。
(2)建立區域鋰電池產業聯盟,共同研發新技術,提高產業競爭力,降低國際市場波動對當地經濟的影響。
4. 制定可持續採礦標準
(1)採用先進的綠色採礦技術,減少環境破壞,例如:
a.回收技術,降低鋰礦採掘與加工過程中的資源浪費
b.推動可再生能源應用,減少採礦與冶煉過程中的碳排放
c.加強環境復育計畫,確保採礦結束後能夠恢復生態環境
5. 發展低碳產業鏈 讓非洲成為新能源技術樞紐
(1)建立電動車與儲能電池製造基地,不僅供應國際市場,也促進本地電動車產業發展。
(2)鼓勵跨國技術合作,吸引更多新能源企業投資非洲,促進技術轉移與人才培養。
非洲能否主導關鍵礦產未來?
隨著全球能源轉型的加速,關鍵礦產市場將持續擴大,非洲國家不能僅作為資源出口地,而應主動塑造市場規則,確保當地經濟與人民真正受益。
如果能夠制定完善的政策與戰略,非洲將不僅是全球關鍵礦產的重要供應者,更能利用這一優勢推動產業升級,實現經濟多元化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