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自我感覺良好」讓你人生更自信、更美麗!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自我感覺良好的自我欺騙

文/黃創夏

前言:有的人就因此幻覺自己出身建北、台大、哈佛,還曾經跟隨著偉大領袖當小秘書,他們不知不覺也在心理上自我欺騙了,以為「偉大領袖」既然和他可能有所類似,或是曾在旁觀摩,他自己也就一定是「偉大領袖」!

       ===【科普新視窗】===

甚麼叫做「自我感覺良好」?二○○三年,美國的心理學家瓦頓﹝Greg Walton﹞和柯恆﹝Geoffrey Cohen﹞曾在耶魯大學做了一組很有趣的實驗。

瓦頓和柯恆是在耶魯大學數學系裡,找了一組數學系的學生,分析歸納這批學生的背景資料後,他們又找了數學系的資深教授出了一題有陷阱,根本解不開的數學謎題

然後,柯恆與瓦頓要求受測的耶魯數學系學生去解開這道難題,但他們有一個要求,就是在解題前,受測學生都必須先閱讀一份前耶魯大學數學系畢業生「傑克遜」﹝Nathan Jackson﹞所寫的報告,以便「增進對數學系多點認識與了解」。 

在這篇報告中,「傑克遜」告訴學弟妹們:當年他剛進耶魯時,其實並不清楚自己的未來要幹什麼、也不知道學數學有什麼用?但後來他解開了一些難題,對數學有了信心與自信,現在他在一家大學當數學教授,也常常替科技產業解難題,得到高額回饋與報酬。

在這篇「傑克遜」的自傳報告之後,最精彩的設計是附上了「傑克遜」的背景資料,包含了年齡、家鄉、教育背景、家庭情況和出生年月日。

最有趣的部分就在這個「附錄」,有半數受測的耶魯學生可以找到和「傑克遜」相似的共通組,另外半數則和「傑克遜」毫無關聯。

瓦頓和柯恆發現了有趣的現象,原本兩組學生對數學與未來的心態不相上下,但讀過「傑克遜」學長的報告後,「共通組」竟然顯得信心大增,努力不懈地想要解開那道謎題,所投入花下的時間比「無關組」足足多了「六五%」,他們對自己將來能在數學領域的發展成就也更有信心,更樂觀。

當然,這批「共通組」也不像「無關組」,反而沒有人因此去質疑題目是不是有問題?它們相信「傑克遜」作得到,和「傑克遜學長」有所類似的他們,也一樣可以做得到。

教室Photo Credit:flickr/naosuke ii
(Photo Credit:flickr/naosuke ii

答案揭曉了,這個「傑克遜」根本是虛構的,耶魯大學從來就沒有這一個人存在過,「傑克遜」的背景資料是根據受測學生背景分析後,刻意假造的。

瓦頓和柯恆設計這個實驗目的是想了解「因聯想而受到激勵」的心理行為。

柯恆做完實驗接受採訪時說:「人類的各種需求當中,歸屬感以及和別人相連結都是重要的動機。我們的腦袋裡,大概有些線路會受到這些關聯繫的影響。」

在耶魯大學的實驗中,由於「背景類似」引發的聯想就是「我和這傢伙類似,他在數學上可以獲得這麼大的成就,我也就可以達到這樣的成就。」

就如同有一些小學當中,當老師告訴不到十歲的孩子說:「以前坐在這張桌子上的孩子,都是班上前三名、模範生」,很多小孩就因此覺得自己也該是模範生和前三名。

 
(圖/epSos .de, CC License)

瓦頓說這是「突然之間覺得自己不孤單,變成是『我們』在做這件事,而不是只有『我』而已。」

找到了「我們」,對「我」的期許與評價,也自然提高了,不管這個「我們」是真實存在還是虛構幻想!

原本,柯恆和瓦頓的實驗目的是了解「自我成就的動機來源」,但這個現象卻也解釋了「自我感覺良好」的心理自我欺騙。

所以,有的人就因此幻覺自己出身建北、台大、哈佛,還曾經跟隨著偉大領袖當小秘書,他們不知不覺也在心理上自我欺騙了,以為「偉大領袖」既然和他可能有所類似,或是曾在旁觀摩,他自己也就一定是「偉大領袖」!

問題是,耶魯的那批學生後來並非「共通組」就從此領先,紮實的訓練和不懈的努力,「無關組」中許多人後來在數學領域的成就更亮眼。

其實,「自我感覺良好」不是壞事,可以激勵努力的動機與信心,耽於「自我感覺良好」因此不努力還虛妄自大,恐怕就是自我欺騙的墮落了‧‧‧

馬英九

#第一次工作就上手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直球對決!不爽遭中共列「台獨」懲戒名單 曹興誠開打法律戰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