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身體硬朗的楊阿公今年72歲,去年3月開始出現肉眼可見的血尿,前來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求診,透過膀胱鏡檢查發現膀胱腫瘤,經內視鏡刮除腫瘤後確診為侵犯性膀胱癌,手術截取小腸建造新膀胱,未來需再加強排尿訓練定期追蹤就好。
(示意圖與新聞內容無關/記者馮珮汶攝)
替該患者診治的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主任謝政興與醫師游智欽聯手使用第四代達文西機械手臂為楊阿公執行膀胱根除術後,再截取一部份小腸重新塑型為新膀胱。楊阿公在術後第二天下床活動,兩週後順利出院,僅需加強排尿訓練、定期追蹤即可。
謝政興說明,膀胱位於人體下腹部中央,有儲存尿液、排空尿液的功能,大部份的膀胱癌是由泌尿上皮層長出來的惡性腫瘤,男性發生機率是女性的4倍,抽菸者發生機率同為不抽菸者的4倍。其它則如喝到含有砷的水,或經常接觸染劑、橡膠、皮革、鋁等物質的人都會增加罹癌風險。
膀胱癌的表現主要為無痛性血尿,必須透過膀胱鏡診斷,若癌細胞未侵襲肌肉層即為「表淺性膀胱癌」,這種情況只需刮除腫瘤、灌藥治療、定期追蹤即可;但若是侵犯到肌肉層的「侵犯性膀胱癌」則以根除性膀胱切除手術為標準治療方式。
游智欽指出,「根除性膀胱切除手術指的是將膀胱、攝護腺或子宮完全切除,骨盆腔淋巴清除的根除治療。放療合併化療也是治療選項之一,但這種方式雖能保留原有膀胱,患者卻仍面臨膀胱功能變差的問題,且日後約有百分之30的病人仍需接受根除性膀胱切除手術,這時手術較困難,風險也更高。」
醫師將患者膀胱根除後,一般有「迴腸導管尿路改道術」跟「原位新膀胱重建術」兩種替代方案,「迴腸導管尿路改道術」是在移除膀胱的同時,取下一段迴腸,一端接在輸尿管,另一端拉到腹壁上做成一個造廔口,日後尿液由此排出,這種手術較簡單,缺點是病人身上必須長期貼附集尿袋收集尿液。
「原位新膀胱重建術」則是將一段約60公分的小腸塑型成球狀,與輸尿管相接,成為人工新膀胱。這種手術後,病人要透過腹壓訓練練習排空膀胱,雖可以像正常人一樣排尿,但容易產生失禁、排不乾淨的情況,因此有些患者必須學習自行導尿。
游智欽說明,過去醫學上也有用胃、用大腸重塑膀胱的經驗,但胃與大腸容易發生電解值失衡等併發症,小腸是目前併發症最少的器官,加上本身長度長,截取一段對人體的影響較小。」
「膀胱根除術合併新膀胱重建術」堪稱是泌尿科最困難的手術,傳統開腹的手術方式由於時間長、出血量多、傷口大(約15-20公分)、復原時間長、多併發症等缺點,通常會降低病人的手術意願,導致多數病人選擇復發率較高的放、化療;但在達文西機械手臂的輔助下,上述缺點皆得以改善,傷口更可縮小至最長六公分,大幅增加病人的手術意願。
游智欽提醒,尿路結石、膀胱發炎都有可能造成血尿,但一般血尿都常伴隨其他不適感,若是無痛性血尿,就必須多加留意並找醫師做檢查,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此外,原位新膀胱重建術並非適用所有病人,治療方針的抉擇必須與泌尿科醫師詳加討論後再決定。
▲台北慈濟醫院醫師游智欽提醒,尿路結石、膀胱發炎都有可能造成血尿,但一般血尿都常伴隨其他不適感,若是無痛性血尿,就必須多加留意並找醫師做檢查,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