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美虹/Money錢
初見Sharon時,她穿著一件超短熱褲,搭配吊帶絲襪,那雙美腿在越夜越美麗的東區餐廳裡引來不少目光。同桌友人一看見她,便舉手向她無聲喊了一下,於是Sharon拎著一款香奈兒經典小包,性感地朝我們這桌走來。這晚是一個證券圈業內人士的固定聚會。
打扮時髦的她一走近我們,同桌多位男士便紛紛起身讓坐。顯然地,她是很受男性歡迎的女人。我向鄰座打聽她的工作背景,得知她服務於未上市股票盤商,這是專門買賣沒有上市或上櫃的股票仲介,Sharon是業務人員。
當晚酒酣耳熱之後,我跟Sharon有了深入交談的機會,這才發現Sharon很健談,從專業的股市投資到文學領域,天南地北都能聊,原來她受歡迎的不單只是外表,其內涵與看事情的觀點,的確有料。
她用6年期儲蓄險「訓練」存錢習慣
40歲出頭的Sharon,她的多金不是單靠股票投資累積,舉凡股票、基金、選擇權,甚至黃金,她都有涉獵。不過,那晚她告訴我的故事,並不是投資上的成功,而是自己存錢能力的養成過程。
▲(圖/翻攝自 Money錢)
Sharon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保險公司內勤人員,負責保單文書處理作業,也因此開始了解保險商品。她說自己很愛亂買東西,簡直是「口袋破了大洞」的人,所以工作前幾年一直存不了錢,雖然幾次嘗試利用銀行零存整付方式強迫儲蓄,但總是會因為「不小心」的大額消費而提前把錢從銀行解約挪出來使用。一直到市場推出6年期儲蓄險,她才下定決心利用這種短年期的商品,達到強迫儲蓄目的。
數學不錯的Sharon說,她買儲蓄險並不是看中業者聲稱的「保單利率高於銀行定存利率」,因為她算了一算,6年儲蓄險的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內部報酬率其實並沒有比銀行定存高(現在網路上有很多試算軟體可以計算IRR),她看中的反而是這張儲蓄險的「缺點」:提前解約,本金會損失。這完全符合她「不想賠錢」卻又「口袋有破洞」的特質,打消了挪用保單錢的念頭,不像銀行定存隨時解約只是利息打折,並不會傷及本金,所以才會屢次定存失敗。
同時,她也利用6年期儲蓄險來「訓練」自己儲蓄的習慣。沒錯,是訓練!Sharon說,以前她總是高估自己,以為自己很有「定力」,但經過幾次失敗後才認真檢討、真實面對性格上的缺點,於是,她決定用6年期儲蓄險來養成固定儲蓄的習慣。「一個動作重複了72個月,總會內化成為一種習慣吧!」抱著這種想法,Sharon開始了「存錢訓練」。
儲蓄險投資報酬率低 不是好的保障型商品
我看著Sharon,覺得這個女孩子真的很特別,因為她不僅了解自己的性格,而且還會想方設法來改善自己的缺點。心理學上將人格概分為兩種類型:外控型與內控型。外控型的人,傾向把事物的結果歸因於外在環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掌控未來,所有問題都是他人造成的;而內控型的人,則傾向將結果歸因於自己控制,認為「事在人為」、「人定勝天」,認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和環境,儘管遇到不好的事情也會反求諸己。而Sharon絕對是內控型人格,所以她容易成功,也比別人快樂。
從投資報酬率來看儲蓄險,這個商品絕對不是最好的選擇;從保障角度看儲蓄險,保額低、繳費金額高,更不是最佳的人生風險保障產品,反而應該選擇定期壽險。但是,如果像Sharon一樣,覺得「口袋破了大洞」,只要身上有錢就會咬你的人,那麼利用儲蓄險的「提前解約,一定虧錢」特性,反而能達到強迫儲蓄目的。
「知己」也「知彼」(商品) 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
我覺得Sharon最值得讓人學習的是「知己」(了解缺點)、「知彼」(摸透商品的缺點與優點)能力。金融市場每天都有一堆新商品推出,為何我們總是會聽到某某商品害投資人賠錢?其實,金融商品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你的問題。如果自己不先花時間好好徹底了解商品,光聽從業務人員、理專的話術,或只看DM上的幾個簡單數字,沒深入研究就貿然投入,結果不如己意的機率自然高。
面對花樣百出的金融商品,把自己培養成為「內控型人格」,絕對是首要之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