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邱建一(藝術史學者、新月藝文負責人)
電視電影小說常看到古代的俠客在鄉村野店酒足飯飽之後,很豪氣的在桌面丟上幾枚銀子,說聲:「不用找了!」然後,抄起寶劍襯托著夕陽背影,在悠揚的配樂中帥氣揚長而去。
但是,這個場景是真的嗎?事實上,這應該是編劇幻想出來的畫面,在真實世界裡是不會發生的。
從高價貴金屬變成貨幣
首先,我們得先搞清楚一件事,古代一直都是以青銅(明代中期以後改用黃銅)製作的銅錢(孔方兄,方孔圓錢)為交易貨幣;黃金與白銀雖然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但金銀並不是法定貨幣,所以無法拿來當作交易的媒介,它的地位就像是珍珠玉石這樣的珍貴物品,可以拿來炫富但卻無法直接使用。就像是現代,大家都知道黃金很值錢,但就是沒有辦法直接拿黃金去店家消費買單一樣,即便有人真的這樣做,大概也會被視為瘋子吧?
但銀子確實是有「價」的,唐代的銀子一兩價值一貫錢,也就是一千個銅錢。而宋代明文規定一兩銀子從七百七十個至三千個銅錢之間(南北宋不同)。雖然宋代的銀子還不是法定貨幣,但此時銀子已經逐漸有了法定貨幣的性質,類似高面額貨幣儲金(類似現代的股票、債券之類的投資對象)。此時的銀子在日常交易中還是不能夠直接使用,得先把它變賣,換成銅錢才行。
一直到明代,銀子正式取得法定貨幣的地位,「銀本位」正式成形,銀子與銅錢可以並存,在交易時使用。而且銀子也與銅錢有兌換比。明代初期政府公告的銀銅兌換比是一比一千,也就是說一兩銀子(36.9公克)相等於一千個銅錢。但這個兌換比並非一成不變,明代也是十六世紀歐洲大航海時期蓬勃發展的同時,由於國際貿易頻繁,來自海外貿易的銀子大量湧進,所以一兩銀子的與銅錢的兌換比曾一度跌落到八百枚左右,但大致上還是理解為一比一千這樣的比例。
銀子之所以成為高面額貨幣,是因為宋代是人口暴增的開始,唐代的總人數也不過是7、8千萬人,北宋晚期人口約1.1億,從此之後人口快速增加。人口增加後,對貨幣的需求也增加,加上人口集中的城市興起,所以商業貿易也非常頻繁,因此對貨幣的需求也更多。然而,以銅錢作為交易媒介的習慣並未改變,而銅錢又頗具重量,每一枚約重2.5-3公克,所以大量交易時,一千枚銅錢就重達2、3公斤,銅錢沉重造成的不變,使得銀子開始躍上貨幣的舞台。
買個ㄚ鬟 只要六兩銀子
銀子是高面額貨幣,以「兩、錢、分」重量計價,一兩銀子等於一千個銅錢,一錢銀子一百個銅錢、一分銀子十個銅錢。明清兩代最大面額的銀錠是五十兩(可兌換實體銀子的銀票最大面額也是五十兩),每一枚五十兩銀錠重達1.8公斤,這也是為何沒有一百兩銀錠的原因,因為實在也太重了,搬不動。
在明代的史料中我們約略知道,明代的物價水準是這樣的:
明代首都米價:一兩銀子買二石米(188.8公斤)。
明代首都豬肉價格:一兩銀子買五十斤(肉類是高價值食材)。
高檔酒店消費:一盤菜約一至三分銀子。
高檔酒店匪類消費:蓋棉被喝咖啡約一至三錢銀子。
戚繼光的部隊每天的軍餉:三分銀子。
正七品縣令一年收入:四十五兩。
首輔大學士張居正退休俸:萬曆皇帝特賞二十兩。
萬曆皇帝用的雞缸杯:五十兩(現今拍賣成交價10多億台幣)。
買個家僕奴才當隨身保鑣(終生職):十兩。
買個丫鬟幫忙掃地洗衣煮飯(終生職):六兩。
買個絕色丫鬟白天服侍夫人晚上服侍老爺(終生職):十五兩。
在台中七期買間豪宅用來安置剛買來的絕色丫鬟:二十兩。
大俠被黑店坑了 二十兩銀子的天價飯局
從以上的數據可知,銀子是很高面額的。而且明代史料也記載,一般店家的消費是不收銀子的,不是因為銀子不是錢,而是因為銀子的面額太高,根本就找不開來的緣故。
所以,當武俠小說描述到黃蓉初見郭靖時,兩人吃了一頓便飯:
「一會結帳,共是一十九兩七錢四分。」
這個是黑店嗎??
這一定是黑到不行的黑店,比剝皮店更黑。一頓飯要價將近二十兩銀子。
即便郭靖再呆再笨,也應該知道這頓飯有問題,因為這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天價,即便每道菜都是魚翅燕窩熊掌,也花不了這麼多的錢。
當大俠郭靖聽到店小二的天價報價時,我想他該有的反應是立刻拔劍怒喝:「黑店,看劍!」為民除害才對,怎會是癡呆呆地看著黃蓉離開而無所作為呢?更何況當時的人,也不會隨時帶著幾十兩銀子的巨款在身上,事實上由於銀子是高面額貨幣,一般勞動大眾一輩子可能根本就沒有摸過、擁有過。所以,郭靖又要怎付這筆天價帳單呢?難道要刷信用卡?但明代得先有電子支付才行。
所以,電視電影小說描述動輒萬兩的銀子不會是真的,韋小寶從懷裡隨隨便便掏出來的幾十萬兩銀票也一定是偽鈔。銀子是高面額貨幣,這可是千真萬確的事啊!
▲藝術史學者邱建一。
※本文章獲邱建一先生授權刊登,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