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韋帆/台北報導
鄰居間的噪音糾紛該如何解決?台北市南港區一名年約25歲林姓女子向《三立新聞網》投訴,自己工作時間非朝九晚五,必須深夜才能返家並洗澡休息,但樓下7旬翁鄰居近期突然開始大鬧房東,認為「深夜12點洗澡聲」太吵,讓她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林女因為夜半洗澡被鄰居抗議,覺得壓力非常大,不知道該怎麼辦。(示意圖/翻攝自免費圖庫pexels)
林女表示,約2019年時搬到捷運昆陽站附近租屋,看中50年老公寓租金便宜,每月8千元,即可換得一處10坪套房遮風避雨,由於自己的工作時間不定,返家後就立刻上樓休息,與鄰居少有互動,但近日接到房東電話,指出鄰居頻繁投訴「洗澡聲響過大」,希望此事可以改善。
林女說「下班時間並非我能決定,有時候到家都晚上11、12點了,洗完澡就睡了,其實也沒有特別發出其他聲響。」林女一度哽咽,她認為「鄰居這樣的要求,讓她壓力很大,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住宅消保會榮譽理事長吳翃毅表示,鄰居間噪音糾紛層出不窮,其實問題出在「老屋」,由於台灣屋齡30年以上已逾400萬戶,也就是每兩間就有一間老屋,聲響相當容易傳導至鄰居家裡。
《噪音管制條例》明文規定,一般住宅區噪音日間(上午7點到晚上7點)不得超過57分貝、晚間(晚上7點到晚上10點)不得超過52分貝、夜間(晚上10點到清晨7點)不得超過42分貝。
以林女案例來說,倘若所言屬實,那就屬於「日常生活發出的聲響」,只要分貝不超過法定音量,理應不算違法;不過,老屋太多,加上每個人對於噪音容忍度不同,即使不違法也相當容易產生糾紛。
吳翃毅建議,一般生活噪音,僅能仰賴鄰居公德心,例如穿上膠製拖鞋、門合頁定時保養上油等方式才能解決,但林女所遇到的情況,建議可採取「敦親睦鄰」的方式,在有人陪同或其他安全情況下,偶爾對老人家噓寒問暖,給予關懷,並讓對方理解自己「生活不易」的難處,或許就能獲得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