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監察院長陳菊近期健康亮紅燈,手術後出現腦中風,基因醫師張家銘以基因角度來看,指凝血基因異常,術後容易引發血栓問題。(圖/三立資料照)
監察院長陳菊日前因流感就診,並安排例行性健康檢查,發現右腎有腫瘤,隨即進行手術,未料出院前1天,竟出現腦血管阻塞,也就是所謂的腦中風。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有些患者手術過程順利,但卻因血栓出現嚴重併發症,其實與「體質」有關,有些人的凝血系統因基因變異,比一般人更容易「過度工作」,增加術後的血栓風險,若能在術前進行基因檢測,有助於預防。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指出,有些人在術後發生血栓風險,其實跟基因有很大關係,不少患者手術過程順利,術後卻出現血栓問題,造成嚴重併發症,甚至威脅到生命安全,這類人的體質比較特別,凝血系統因基因變異,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過度工作」,導致術後血栓風險大幅增加,最常見的就是Protein C、Protein S和Factor V Leiden(F5基因)的變異。
張家銘說明,Protein C和Protein S是身體抗凝血系統的核心成員,負責幫助抑制凝血的過度進行,確保血液正常流動,這2種蛋白相關基因若發生變異,血液容易在血管內形成血栓,這些基因變異雖不罕見,但往往在無症狀時被忽略。而Factor V是凝血系統的重要「司令官」,一旦發生變異,Factor V會變得對抗凝血蛋白C的調控無感,導致正常的抗凝機制被大削弱,使血液過度凝結。
張家銘表示,許多患者術後出現血栓,並非手術過程有問題,而是術後身體進入高凝狀態。手術期間為了止血,凝血系統會被激活,加上術後活動量減少、血流變慢,增加血栓的風險,患者若攜帶Protein C、Protein S或Factor V Leiden的基因變異,風險會升高,這類基因變異族群平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唯有在手術等特殊情況下,隱藏基因風險才會被觸發。
張家銘提醒,為了讓手術更安全,會建議需接受手術的病人,特別是有家族血栓病史或年輕時曾不明原因血栓、曾因避孕藥或懷孕出現血栓、患糖尿病、高血壓或其他慢性病的族群,手術前先進行基因檢測,「不僅是為了診斷疾病,更是為了預防風險。」